家雞與鴻雁
田饒是魯哀公的大臣,他從來都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地做事,但魯哀公對他的努力勤勉似乎從未注意過,過了好多年田饒也沒有被重用。
有一天,田饒來到魯哀公府上,對魯哀公說:“主公,我今天是特地向您辭行來了。”
魯哀公問:“你要到什麼地方去呢?”
田饒答道:“很遠很遠的地方。”
魯哀公對田饒的回答有些不解,於是問道:“我不明白你話裏的含義。”
田饒說:“主公,您看過雄雞吧?”
魯哀公很納悶地點點頭。
田饒接著說:“我們都熟悉雄雞,但沒有誰會特別留意它。其實,如果仔細地想一想,它身上有很多長處。比如,它外表就長得很威武,紅紅的冠子,走起路來高昂著頭,遇到威脅時,它會不顧一切衝上去,毫不怯懦,是個了不起的勇士。
雄雞不僅勇敢,而且很有紳士風度,每當找到了可口的食物,總是舍不得自己獨自享受。而是喚來母雞和小雞一塊兒來吃,這實在是十分難得的品質。
還有呢,沒有人給它分派什麼任務,它卻總是很自覺地每天淩晨早早地醒來,高聲地啼鳴報曉,人們多半是因為有了雄雞的司晨才沒誤事的。想想看,雄雞帶給人們的好處還少嗎?”
魯哀公仍然不解地問:“那麼,你以雄雞來說明什麼問題呢?”
田饒說:“別忙,很快就說到了,因為人們對雞已經習以為常,無論它對人有多大貢獻,人們還是拿它來任意地宰殺。可當人們看到飛得很高很遠的不常見的鴻雁,就會表現得畢恭畢敬,而任其隨便吃地裏的莊稼,捕食魚塘的魚,何必厚此薄彼呢?”
王承福的活法
從前在長安有個叫王承福的農民,在他普通的外表下,卻有著令人讚賞的深思和對人生的獨到的見解,他之所以能活得輕鬆自在得益於此。
天寶年間的動亂時期,他被朝廷征兵去服役。他隻好扔下農田,去軍中打仗。在軍隊裏他因為表現好,被提升做了官,並得到嘉獎。
他很有自知之明,覺得自己不適合作官,於是,辭去官職,回鄉務農。可是,家裏的田地已經沒有了,他隻好去做泥瓦匠,以此維生。泥瓦匠的工作很辛苦,且收入也很低,所以,他一直沒有能力成家,過著單身的生活。
別人以為他一定會滿腹委屈,因為他曾經從軍,而且是有功之臣。想不到他卻說:“我倒覺得生活得挺好。人活著就要靠自己的勞動來換取自己的生活享受。我就是這樣做的,有什麼好委屈的?
至於做什麼行當,那不過是社會上不同的分工而已。想想看,我們要吃飯,要穿衣,要住房,這就必然要有種糧食的,養蠶織布的,還有蓋房的。一個人不可能做那麼多的工作,也不能掌握那麼多的技藝,所以,就必須大家互相合作,每個人都付出勞動,各得其所嘛。”
有人問他:“你為什麼辭官不作,偏要回鄉做苦力呢?”
王承福笑著回答:“一個人應該知道自己最適宜做什麼。我沒有讀過書,恐怕很難當好官,但我學習泥瓦匠的技術卻很快,而且幹得很不錯,所以,我選擇了這個工作。
有些人遊手好閑,拿錢去買官做,有些人好吃懶做,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這樣的人看起來活得很舒服,很高貴,其實,他們活得並不踏實,並不輕鬆。
一個人硬要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當然會很累,很苦,我現在沒有能力養家,所以才單身一人生活。”
伍子胥論鳥鳴
有一天,吳王夫差舉行宴會,邀請眾臣都來參加。
宴會上,夫差侃侃而談,談興正濃時,忽然庭院裏傳來鳥的叫聲,夫差很生氣,問道:“這是什麼鳥?”
手下人答道:“忌其鳥。”
夫差覺得忌其鳥掃了他的興,就下令說:“去,把那隻忌其鳥捉來殺死。”
眾臣子都不敢吭聲,隻有伍子胥站起來說:“大王何必為一隻鳥煩心,所有的鳥沒有不叫的,隨便它叫好了,大王為何一定要殺死它呢?”
夫差說:“這隻鳥叫聲很討厭,聽它的叫聲似乎不吉利。”
伍子胥說:“大王真地能分辨出什麼鳥的叫聲吉利,什麼鳥的叫聲不吉利嗎?”
吳王本來是信口開河,這下自己答不上來了。
伍子胥又說:“依我之見,鳥的叫聲如何倒無關緊要,對國家的強盛、民眾的安樂沒有大礙。”
夫差聽出話中有話,便緊追一句道:“那麼,你說什麼能對國泰民安有所影響呢?”
伍子胥說:“大王擁有千軍萬馬,眾臣百官,這些人,各有不同的心思,他們平時說的話倒是該認真鑒別一下,有的人胸懷報國之誌,說出來的話自然慷慨坦白;有的人為謀取高官厚祿,想的是自己的利益,說出的話居心叵測。大王若能像聽鳥鳴一樣認真地去一一分辨,倒是十分必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