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都說轟炸是不能贏得這場戰爭的,我的回答是——這是因為人類戰爭史上還從未如此嚐試過。人們將看到這一新的戰爭手段的展示……納粹開始這場戰爭時,他們就以無差別轟炸來傷害和威脅交戰國國民,在鹿特丹、倫敦、華沙還有其他數以百計的城市、村莊。他們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如今輪到他們自己來自食其果了。”
——皇家空軍轟炸機司令部司令哈裏斯。
眾所周之的德國魯爾區,英國空軍部稱之為“納粹德國武器生產工場”,從地理範圍而言,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利亞州西部,西起萊茵河左岸,東到哈姆,南起魯爾河,北達利珀河,廣義而言還包括萊茵河沿岸杜塞爾多夫到哈根之間的城市地帶。這片區域是一個從東到西約40英裏,從南到北約25英裏,總麵積大約1000平方英裏的範圍。沿著兩條河穀中間夾著的平原上密布著14個城市,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城市群。在這些城市群中,埃森市幾乎和英國的曼徹斯特市幾乎一樣大,人口數也接近,杜伊斯堡的規模和利茲市接近,多特蒙德的規模和愛丁堡接近。這些城市的建築麵積加起來超過26平方英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前的人口總和大約是411.5萬。嚴格上講魯爾區並不是一個官方行政概念,其確切的邊界在不同場合的解釋都不同,其城市和區域行政上屬於萊因區和威斯特法利亞區。
這裏地理位置優越,處中、西歐和南、北歐的中心部位,水陸交通的要道。地形以平原為主,適於農作。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生長期較長。水網密布,為全區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水及航運之便。煤炭資源豐富 ,地表下1200米深度內硬煤探明儲量650多億噸,是工業發展的動力和原料基礎。魯爾區是整個德國工業化程度最發達的地區,也是最重要的礦產地,其煉焦煤產量在戰時最高占德國總產量的71%,以及61.5%的生鐵產量,裝甲板等特種鋼材的產量占66.7%。
魯爾區的興起起源於13世紀,中世紀時,魯爾區中部是朝聖要道,有“聖路”之稱 。“聖路”沿線出現商業城鎮。早期經濟仍以農業為主,平原地區為當時德國的“穀倉”,後來出現了早期的煤采掘業。普魯士王國在1802年建立了埃森市,當時那裏已經有不少於127個煤礦了。隨著蒸汽機帶來的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以及煉鐵技術的進步,魯爾區的鋼鐵產業得到了急速發展。1819年,克虜伯家族開始了他們在魯爾區的產業。隨著普魯士王國的擴張和軍備的增強,克虜伯公司也一起隨之做大做強。不過這個名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開始變得格外顯赫,為世人所熟知。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文明的歐洲人開始瘋狂地致力於如何更有效地屠殺對方的士兵,因此極大的帶動了軍事工業的發展,克虜伯工廠從1914年的83000名員工,迅猛膨脹到1918年的165000名,在戰爭期間最高峰時一個月可以生產9百萬發炮彈和3000門野戰炮。該公司最著名的產品就是綽號“大貝爾塔”的攻城臼炮和巴黎大炮了。
1923年因法國和比利時軍隊占領德國魯爾區,引發了激烈的的國際爭端,亦稱魯爾危機。按照巴黎和會的《凡爾賽和約》,德國必須承擔戰爭責任,賠償協約國在戰爭中的損失。但協約國在簽訂和約時沒有就德國賠償總數取得一致意見,和約決定設立協約國賠償委員會,由該委員會在1921年5月1日以前核算德國政府應賠償總數。在此之前,德國應先償付 200億金馬克,以現金和實物支付。法國在賠償委員會中起支配作用。1921年1月28日,賠償委員會要求德國賠償總數2260億金馬克,為德國政府所拒絕。協約國對德國進行國際製裁,占領萊茵河右岸杜塞爾多夫等城鎮。 4月27日,賠償委員會把賠償總數減為1320億金馬克,德國政府勉強接受,但在支付1921年20億金馬克賠款後,表示財政困難,請求延期支付1922年後的賠償。英國從其傳統的歐洲均勢政策和經濟利益出發,不願過分削弱德國,力圖減輕它的賠償義務,建議德國賠償總數減為500億金馬克,延緩4年償付。法國、比利時和意大利反對縮減德國賠償總數,隻同意延緩償付期兩年。並要求在此期間,德國負擔占領軍費用,向協約國提交“生產抵押品”,否則,協約國有權占領魯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