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赤子之心 精忠報國
當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全世界都把目光集聚於中國。
2001年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正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作《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
距人民大會堂隻有60公裏的河北省廊坊市,這個號稱“京津走廊”的新興城市,由於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總部設在這裏,再加上黨中央“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使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城注入了勃勃生機,成為了京津走廊上的一顆耀眼的明珠。城區東北角坐落著一幢幢高聳入雲的新型住宅樓,這就是管道局第九生活區,正式名字叫“康樂花園”。在康樂花園南側有一片別墅區,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管道專家潘家華就居住在這裏。連續幾天了,潘家華的心情一直很激動。他關注著這次人民代表大會,更關心著朱鎔基總理的報告。這是因為在2000年8月,潘家華與幾位石油專家一起給朱鎔基總理寫了信,建議在中國建設石油戰略儲備庫。3月5日這一天,潘家華坐在自己的家裏,認真的收看朱鎔基總理的報告。朱鎔基在報告中說:“能源特別是石油問題,是資源戰略的一個重要問題。國內石油開發和生產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必須千方百計節約和替代石油,加快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和開發,積極利用國外資源,並盡快建立石油等戰略資源的儲備製度。”看著聽著,潘家華的眼睛濕潤了。“朱鎔基總理是從我們石油係統走出來的人,他了解石油,他更了解我們的心。”潘家華自言自語,他為自己又做了應該做的事而興奮不已。對黨忠誠、對祖國盡心盡力的拳拳報國之情溢於言表。71歲的潘家華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谘詢專家,他與國內外的專家們都保持著十分密切的聯係,始終關注著石油的動向。從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發生後,美國、日本、西歐等一些國家都先後建立了石油戰略儲備。美國的儲備量約為5.6億桶(折合約8000萬噸)原油,相當於70天的淨進口量。日本的儲備量約為140天的消耗量。西歐等地一些國家儲備量約為70至100天的石油淨進口量。我國現在石油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已經超過了30%,從發展看這個數字以後可能還要增加。由此看來,朱鎔基總理在報告中提出了建立石油戰略儲備,是非常及時和完全正確的。
潘家華等一批石油專家早在90年代中期就關注我國石油戰略儲備,他曾先後幾次到大連、秦皇島、青島等沿海地區考察建設石油儲備庫的地點。潘家華說,石油戰略儲備,是為了保障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這種石油戰略儲備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投資或采取其它方式,擁有和控製一定數量的原油或成品油儲備。在發生戰爭和大規模禁運等非常時期,則可以用於應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劇烈動蕩,減少和緩解、避免可能給國民經濟帶來的衝擊。我們如果有了一定的原油儲備,就可以應對油價的起伏跌宕,對穩定市場、保障經濟安全十分重要。
管道運輸業被人們所認識,在中國還是70年代以後的事情。1973年3月1日,“成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作為職能機關,負責領導全國石油天然氣管道的統一建設和生產”的請示報告,報到了國務院。4月16日,國務院批複了這份報告,石油天然氣管道局正式成立。總部設在河北省廊坊市,由大慶石油會戰期間的“五大標兵”之一的朱洪昌出任管道局第一任局長。從此,管道運輸排序在鐵路、公路、海運、航運之後,成為我國第五大運輸業。管道號稱地下大動脈,被人們譽為看不見的“生命線”。以石油天然氣管道局誕生為標誌,中國大陸迎來了管道建設的第一次發展時期。潘家華與數萬管道建設大軍一起,會戰“八.三”東北管道,先後完成了大慶至鐵嶺、鐵嶺至大連、鐵嶺至秦皇島、鐵嶺至撫順、撫順至四平、撫順至鞍山、盤錦至錦西和中朝輸油管道,這8條地下輸油管道總長2471公裏,途經4省21市19縣,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東北地區輸油管網。“八三”管道會戰取得的勝利,使潘家華受到了鼓舞,也使他找到了自己立誌成材的用武之地。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為了銘記“八三”管道會戰的成功經驗,把“八三”作為管道節。在紀念“八三”三十周年的時候,管道局舉行了簡樸而又隆重的紀念活動。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百忙之中審閱了管道局寫給他的彙報信。總理看到管道三十年建設的偉大成就後,心情非常激動,提筆在信中批示:“我很讚成你們紀念“八三”管道工程建設三十周年的求實方法。我在石油管道工程係統工作過三年,我為石油管道工程建設取得的成績感到光榮。”朱鎔基總理的批示,對石油管道建設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是總理對管道建設事業的關心和支持,數萬管道職工獲悉總理的重要批示以後深受鼓舞。回憶“八三”會戰,潘家華也有著和朱總理同樣的激動心情。據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主辦的《石油管道報》2000年8月3日專題報道,許多石油管道的先行者都發表了署名文章。管道專家潘家華在第七版《輝煌歲月》欄目中,也發表了題為《憶“八三”》的署名文章。現摘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