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世界將因你而改變(2 / 2)

麵對主體結構這種全由高強度鈦合金組成的純金屬構件,自檢係統無能為力。

地勤人員們也隻能用全機體過電的方式,來確定戰機的大體情況。

戰機的使用壽命一般都在30年左右,這個標準隻是各種壽命標準中的一種。並不是說戰機戰機隻要過了30年就一定要硬性的退役。

30年這個設定,隻說明了戰機在服役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它的整體狀態將會不再穩定,出現較嚴重危險事故的可能有較大的概率。

軍方可以對其進行退役檢查程序,戰機最終是否退役,需要經過各種各樣的檢查結果出具之後進行判定。很多戰機在服役超過三十年後,依然保有不錯的戰鬥力和性能。

例如北約和原華約組織的冷戰時期生產的第二代戰機,在服役超過30年後,經過檢查審批退出本國現役,卻接著粉刷一遍後以二手戰機的形式,出售給第三世界國家。

這些退役的戰機,大部分是因為技術更新已經無法再壓榨出戰機的剩餘戰鬥力,跟不上時代的需求,才退役的。不過它們對於大國不再有吸引力,卻對那些技術資金都不盡完善的國家,有著無與倫比的性價比和吸引力。

像美國的F4,F8原蘇聯的米格21,蘇7,英國的“閃電”,法國的“幻影”III、“幻影”F1等戰機,在冷戰結束之後都大量的傾銷入世界軍火市場,成為各個發展中國家的主力戰機。

飛機服役壽命30年的規定(民航客機同樣是30年),是科學家們對製造飛機的主要材料進行長時間的研究和實驗後得出了一個比較大致的時間數據。

而且實驗用的材料,隻是在實驗室中模擬的情況下進行的實驗。這樣得出的數據,與實際情況總會有一些偏差。

實際製造和使用過程中,材料每個批次的質量都有浮動,並且材料製造技術與水平也一直在前進發展,保養的程度也各有不同,導致飛機的服役期限各有千秋。

在歐洲和美國一些航空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服役超過50年,甚至超過70年的飛機或戰鬥機都依然能在天空中翱翔。

而在一些國家,服役十年的新飛機都敢“嗖嗖”的往下掉,可見時間年限隻是一個數據,飛機最終壽命到底如何,有著各種各樣的因素的影響。

每個國家的保養方式和保養程度都不一樣,科技實力也參差不齊,不過都有一個共同的情況——不能拆解飛機檢驗。

這就造成了:所有人都知道實驗室數據的片麵性,卻依然以實驗數據為基準。

金屬疲勞性問題與應力性損傷問題,一直都是航空業的大難題。那些“暗傷”看不見摸不著,所在的位置可能有著複雜的聯動性,或者在根本無法探究的密閉空間內。

整體的檢測數據,也隻能是一種參考,退役戰機還需要其他嚴謹而繁瑣的檢查。

不過麵對這種一夕“老”十歲的情況,相信沒有人敢再讓這架飛機升空。

即便是金屬疲勞推測隻有二十年。

嶽魯最後隻在大屏幕上顯示了一張圖片,圖片裏也隻有戰機的三體圖和短短的幾句話。圖片中的字數,加上所有的標點符號都不超過一百。

可就是這張圖,才是讓軍官們做出最後決定的關鍵。

當逄建龍,最後一個在退役報告上簽字後,會議室內的氣氛才稍微活躍了一點。

在退役報告進行審批流程時,所有人都盯著那一頁紙從一名軍官傳遞到另一名軍官麵前。

這次的戰機退役流程非常快速,因為所有的主要負責軍官都在這裏,並且大家的想法也基本一致,沒有了反複驗證的需要。

在基地最高指揮官逄建龍簽字之後,在坐的軍官們都稍微放鬆了下來。

因為他們知道,真正的“戰鬥”即將開始,現在不休息,就沒有時間再休息了。養足精神迎接戰鬥這種高深技能,在座的軍官們都練就地爐火純青。

這場會議實質上已經結束,但沒有一個人感覺到輕鬆,反而充滿了緊迫感。不過在表麵上,室內的氣氛卻是輕鬆愉快,仿佛是酒會會場一般。

會議室處於地下,隻有瑩白的日光燈管提供照明,若不是牆上掛著的電子鍾,沒有人會知道現在到底是白天還是黑夜。

也許就是因為在地下分不出晝夜,基地內的所有鍾表都采用了能使用24小時製的電子表。

看著會議室牆上電子表的數字變成四條豎杠,逄建龍拿起桌上的鋼筆,輕輕敲了敲鋼製的會議桌麵。

清脆的敲擊聲回蕩在會議室中,將這些看似休息實則調動大腦所有內存思考的軍官們“叫醒”。

會議室內低沉的交談聲,也在這時慢慢的消失,聚在一起交通的軍官們輕輕地回到座位上;斜靠在椅子上閉目養神的軍官,也睜開雙眼端正地坐好。

最後的命令將要發布,戰鬥,也即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