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把幸福建立在自身基礎上
把幸福建立在自身基礎上
把幸福全部或盡可能建立在自身基礎上,而不是依賴他人或聽憑命運擺布的人,是最能應付生活的。
要是能運用辯證法來嚴肅地討論這些話題,那就更高尚了。辯證法家會尋找一個正確類型的靈魂,把自己建立在知識基礎上的話語種到靈魂中。這些話語既能為自己辯護,也能為種植它們的人辯護。它們不是華而不實的,而是可以開花結果的,可以在別的靈魂中生出許多新的話語來,生生不息,直至永遠,也能使擁有這些話語的人享受到凡人所能享受的最高幸福。
我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試探和勸導你們上,不論老少,使你們首要的、第一位的關注不是你們的身體或職業,而是你們靈魂的最高幸福。我每到一處便告訴人們,財富不會帶來美德,但是美德會帶來財富和其他各種幸福,既有個人的幸福,又有國家的幸福。
一個人如果能夠最大限度地做到自給自足,使他有求於其他人的地方最少,那麼他的生活是幸福的。
我的看法是,除了少數被揀選的人以外,人類要想獲得極樂與幸福是不可能的。我想把這個說法限製在今生。隻有盡力獲得一切能使生活高尚的東西,並使我們的生活有相應的高尚目的,當今世的生活行將結束時,我們才會有美好的希望。
但是按照我的看法,惡人和作惡者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幸福的。如果他沒有遇上正義並接受懲罰,那麼他就更加不幸福。如果他付出了代價,從諸神和凡人那裏受到懲罰,那麼他就要好些了。
我們已經證明心靈健全和有節製的人從各方麵來看都必定是正義的、勇敢的、虔誠的、全善的。好人無論做什麼事都必定是好的和恰當的,他做好事必定是快樂的、幸福的。而做壞事的壞人必定是不幸的,他的所作所為必定是有節製的人的反麵,是不守紀律的。
我把這一點當作一個人應當終生尋求的目標,他應當把他自身和他的城邦的全部努力用於這個目標的實現,使正義和節製在他身上永駐,這樣才能真正地獲得幸福。
財富是為身體服務,身體為靈魂服務
像我們這樣的社會在全世界都找不到,我們有充分的閑暇,也有各種生活必需品的豐富供應,它要做的事情,就像個人一樣,是生活得好,而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首先就是我們自己不犯罪,同時也不因他人的錯誤行為而受苦。要滿足第一個條件不難,但要同時有力量避免傷害卻非常難。確實,隻有一個辦法可以滿足這些前提條件,這就是變成全善。對社會來說也一樣,如果這個社會變成善的,那麼它的生活就是一種和平;如果這個社會變成惡的,那麼就會有內外戰爭。
富裕確實是一切社會最真實的善和榮耀,但財富是為身體服務的,就好像身體本身是為靈魂服務的一樣。由於財富對實現這些善來說隻是一種手段,因此它必定在身體之善和靈魂之善的後麵占據第三的位置。從這個學說中我們應當明白,人應當以幸福生活為目的,而不應以獲得財富為目的。但以正確的方式獲得財富並將財富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則是允許的。
貧窮和富裕這兩個原因都能使手藝人和他們的手藝退化。
富裕導致奢侈和懶散並會改變原有狀況,貧窮導致粗野和低劣,也會改變原有狀況。
除了求善,愛決不會企盼任何事物
在愛情問題上,所有的行家在沒有贏得心上人之前都十分謹慎,不對心上人濫加讚揚,因為他們擔心事情的最後結果。再說,你的情人在受到過度的讚揚之後會變得傲慢和狂妄自大。
我寧可要一位好朋友,也不要世上最漂亮的鵪鶉或公雞;我寧可要一位好朋友,也不要世上最名貴的馬或狗。我相信,隻要我得到一個朋友和伴侶,勝過得到大流士王(古代波斯國王)的全部黃金,也強過大流士王本人。所以,我喜歡友誼。
首先,有愛情的人一旦追求的對象到手,就會反悔以前付出的恩惠,而沒有愛情人卻沒有機會反悔已經付出的東西。沒有愛情的人在施予恩惠時不受愛情的約束,他們是自由的,他們會量力而行,同時也顧及自身的利益。其次,有愛情的人會算計他們的愛情能得到多少好處,付出的代價又有多大,他們要花費額外的精力去算計花費多久才能收支平衡。而沒有愛情的人卻不會為了愛情而忽略自己的事業,不用算計過去花費的心機,也不會與親屬發生爭執。既然這些麻煩都不存在,那麼他們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精力用在能夠博取對方歡心的事情上。再次,有人爭辯說,應當看重有愛情的人,因為有愛情的人對所愛的人特別好,會用各種言語和行動來討得愛人的歡心,但這些言行會引起他人的厭惡。如果情況確實如此,那麼有愛情的人顯然也會為了明天的愛人而拋棄今天的愛人,如果新的愛人有這種要求,那麼他無疑也會傷害過去的愛人。
也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有愛情的人會阻止他的戀人與其他人交往,生怕有錢的情敵會用錢財把他的戀人奪走,或擔心一個有文化的情敵在智力上超過他,因此他會始終對那些比他強的人保持高度戒備。
適當的做法不是把恩惠賜予那些要求最強烈的人,而是賜予那些最能對我們感恩圖報的人;不是那些隻貪圖你的青春美色的人,而是那些在你老的時候仍舊能夠與你共享安樂的人;不是那些達到目的就向外界誇耀的人,而是那些顧全體麵、守口如瓶的人;不是那些貪圖一時歡樂的人,而是那些願意與你終身為友的人;不是那些情欲滿足就恩將仇報的人,而是那些在你年老色衰時仍舊對你忠心耿耿的人。
人人都清楚地知道愛情是某種欲望,我們還知道有些人想要滿足這種美好的欲望但又不想成為有愛情的人。那麼如何區別一個人有無愛情呢?我們必須注意到,每個人都有一條所要遵循的主導原則。這樣的原則有兩種:一種是旨在追求快樂的天生的欲望,另一種是旨在追求至善的後天獲得的判斷力。這些內在的指導有時候是一致的,有時候是不一致的;有時候這個原則占據上風,有時候那個原則占據上風。
假如說我們肯定會偏愛那些對我們要求最急迫、最強烈的人,那麼在其他事情上我們也應當加以關照的不是那些境況最好的人,而是那些最貧困的人。因為他們的需求最大,一旦施予恩惠,他們就會對我們抱著最深的感激之情。
當追求美的享受的欲望控製了推動正確行為的判斷力以後,當這種欲望從其他相關的欲望中獲得竭力追求肉體之美的新力量時,這種力量就給這種最強烈的欲望提供了一個名稱,叫作愛情。
我知道有人建議有愛情的人是那些尋找他們的另一半的人,但是在我看來,除了求善,愛決不會企盼任何事物的另一半或全部。因為,人們如果確信他們的手腳對他們來說是壞的,那麼他們甚至會把它們砍去。我確實認為,隻有在善屬於我們自己,惡屬於其他人的意義上,我們才會讚美我們自己擁有的東西,因為我們愛的對象是善的,我們隻愛善的,不愛其他。
愛就是對不朽的企盼
愛的行為就是孕育美,既在身體中,又在靈魂中。我們每個人都有生育能力,既在身體方麵,又在靈魂方麵。我們長到一定年紀,我們的天性就會催促我們生育。醜陋不能加速這種生育,隻有美麗能夠。我們知道,男女結合會懷孕。人的生育是神聖的,可朽的人具有不朽的性質,靠的就是生育,但它不能在不和諧的事物中實現。醜與神聖不能和諧,而美與神聖完全相配。所以在生育過程中,美是主宰交媾和分娩的女神。就是因為這個道理,凡有生育力的人一旦遇上美麗的愛人,馬上就感到歡欣鼓舞、精神煥發,很容易懷孕。但要是遇到醜陋的愛人,她就興味索然,轉身躲避,不肯上床,但仍要承受生育的痛苦。甚至在分娩的時候,美也在起著神奇的作用,美可以使分娩順利結束。所以愛不是對美本身的企盼,而是美在愛的影響下企盼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