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一(1 / 3)

懷著無比悲傷的心情

沉痛悼念

我的恩師王燕生師!!!

薑紅偉

剛剛在林莽老師的博客上獲悉一個令人悲傷的噩耗:原《詩刊》編輯、著名詩人王燕生老師去世了!

我悲傷,我無語。自1984年夏天王老師作為全國詩人作家訪問團成員之一訪問大興安嶺和王老師相識後以及1986年夏天《詩刊》刊授學院在杭州組織改稿會我和王老師見麵後,至今已經25年沒有見麵了。09年我搞八十年代著名詩歌編輯家訪談錄,專門在電話裏對他老人家進行了專訪,並將訪談錄發表在潘洗塵兄主編的《星星》理論月刊上。在電話裏,我和他說等我去北京一定去看看他和李惠敏阿姨。可如今,我的這個願望卻永遠無法實現了。此時此刻,我想給王老師的家裏打個電話,想安慰李阿姨,可我怎麼開口啊?我說什麼好啊?

王老師啊,您老人家一路走好吧!

答薑紅偉問

王燕生

1、請您談談您的個人工作、創作簡曆

答:我一生經曆很雜,工農兵學商都幹過。1950年1月16日,剛滿15周歲、讀初中二年級時,在貴州花溪參軍。經軍政大學半年學習,畢業分配到二野五兵團十七軍五十一師文工隊任副排級隊員。除跳舞、打腰鼓、演戲外,還到苗鄉參加過土改及真槍實彈地參加剿滅土匪的鐵壁合圍。1952年6月下連任文化教員,立三等功一次。1955年1月由貴州軍區調入正在廣西修建黎塘——湛江鐵路的鐵道兵,任政治部文化教員。1956年10月入黨。1957年3月任修建包蘭鐵路的鐵道兵二師十團俱樂部主任,次年評為鐵道兵三級先進工作者。1959年參加全軍第二屆文藝會演後,調我去鐵道兵文工團,我未答應,返回正修建湘黔鐵路的鐵道兵二師政治部任新聞助理員兼攝影員、宣傳幹事、文化幹事。1964年11月以上尉軍銜轉業到湖南省商業廳藥材公司人事科任幹事。1969年發配到“五七”幹校拯救有罪的靈魂。1972年“再分配”至某“三線”工廠,帶“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集編、導、演、作曲、伴奏於一身。1974年重返藥材公司。1975年調新組建的工礦民族貿易公司任綜合科副科長(主管人事秘書工作)。1977年2月借調詩刊社半年,除選稿外,與劉章同往雲貴川鄂組稿。返單位不久,調商業廳辦公室。1978年7月經國務院政工組批準調入詩刊社,任作品組副組長、編輯室副主任。工作中選發了大量老中青詩人的詩,是第一屆新詩評獎8位獲獎作品的責任編輯;曾組團、率團訪問江蘇常州、內蒙烏達煤礦、黑龍江大興安嶺及內蒙呼倫貝爾、山西大寨、廣東特區及僑鄉、天津、廣西北海等;為加格達奇、丹東、錦州、德陽舉辦詩會;主持兩年刊授學院並主編《未名詩人》……1983年7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1月評為副編審。1995年4月退休後,曾任《中華錦繡畫報》副總編輯一年半。

我1952年開始寫詩,自娛或示友。1956年發表新聞報道和隨筆,1957年才發詩。1958――1964年先後在《草原》、《鐵道兵報》、《解放軍文藝》、《湖南文學》、《人民日報》、《少年文藝》等報刊發表詩及組詩。其中組詩《在太陽的故鄉》、《山區小站》分獲鐵道兵文學創作二、三等獎。1965年11月出席全國青年業餘文學創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長期停筆後,於1973年在《湖南日報》發表反映春耕生產的詩《槽頭夜話》,開始恢複寫作。1978年迎來創作的春天,陸續在幾乎所有省以上文學刊物發表作品,近百部辭書、專著、傳記、選本收有我的小傳或作品。1981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詩集《路啊,腳下的路》、1985年由重慶出版社出版詩集《走向地平線》、1989年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詩集《親山愛水》、1996年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詩集《歲月之樹》;1986年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詩論集《學詩十二忌》、1990年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詩論集《與繆斯的會晤》;2004年由古吳軒出版社出版詩學隨筆《上帝的糧食》;2008年由京華出版社出版《新編唐詩三百首》、《新編宋詞三百首》。選編過30餘種詩集,其中與雷霆合編的《朗誦詩選》獲全國出版獎。我還發表過歌曲、小歌劇、攝影作品以及雜文、隨筆。有詩被譯為英、法、阿拉伯、土耳其文。1988年訪問伊拉克。

2、當年《詩刊》為什麼要創辦“青春詩會”?

答:凡有戰略意識的領導,沒有不關心青年狀況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已有一批新人走上詩壇,這引起詩刊領導嚴辰、鄒荻帆、柯岩、邵燕祥的關注。在陸續選發他們作品的同時,考慮到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把他們推到比較突出的位置,便於1980年4月在刊物上推出了“新人新作小輯”,收入張學夢、孫武軍、高伐林、才樹蓮、周濤、韋黎明、顧城、張廓、孟河、李發模、聶鑫森、王小妮、傅天琳、鄧海南、辛戈15位詩人的作品(有11位是我的責任編輯).主編嚴辰專門寫了充滿關愛的、意義深遠的推介文章。就在此時,一方麵著手選編另一個推薦新人的專輯《春筍集》(刊載於八月號,入選也是15人);另一方麵,開始搭建一個更大的扶植青年的平台——讓一些小有名氣的青年詩作者到北京來,以詩會友,請最好的詩人給他們講課,為他們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此項活動定名為“青年詩作者創作學習會”,會期自1980年7月20日至8月21日,曆時32天。最初選定15人,後增加2人,共17人。他們的作品發表在第10期上,發表時以“青春詩會”為總標題,後來便習慣將此項活動稱之為“青春詩會”。

3、大家都認為“青春詩會”是中國當代詩歌的黃埔軍校,同時也認為您是黃埔軍校的校長。請問在八十年代十年間您共參與了幾屆“青春詩會”的創作輔導工作?都輔導了哪些青年詩人?哪些青年詩人給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您現在和他們還有來往嗎?

答:把“青春詩會”稱作“詩壇黃埔軍校”,是對它在培養人才上的重要性的一種比喻,是一種浪漫詼諧的昵稱。我可不是什麼“校長”,我隻是在詩刊領導領導下有些創造力的施行者而已。我參與主持的有1980年的第一屆,成員有:張學夢、楊牧、陳所巨、葉延濱、江河、徐敬亞、高伐林、梅紹靜、王小妮、常榮、舒婷、梁小斌、徐曉鶴、顧城、徐國靜、孫武軍、才樹蓮。1982年的第二屆,成員有:趙偉、新土、劉犁、許德民、周誌友、王自亮、陳放、筱敏、閻家鑫(這一屆情況特殊,發表“青春詩會”的第10期沒有發與會者新土、周誌友、閻家鑫的詩,而發了沒有參加的曹增書、沈天鴻、錢葉用、鄭建橋、張敦孟、孫曉剛、祁放、淩代坤的詩。致使很多人以為那一期在“青春詩會”欄目發詩的就是參加“青春詩會”的人。為此,我專門給詩刊主編寫信說明情況,澄清事實,信在《詩刊》發表)。1984年參與主持第四屆,成員有:馬麗華、田家鵬、劉波、餘以建、金克義、張麗萍、張敦孟、胡學武、廖亦武。1986年第六屆,成員有:於堅、阿吾、伊甸、曉樺、、宋琳、韓東、吉狄馬加、翟永明、閻月君、車前子、水舟、老河、潞潞、葛根圖婭、張銳鋒。1987年第七屆,成員有:宮輝、張子選、楊克、喬邁、力虹、歐陽江河、趙天山、李曉梅、西川、劉虹、陳東東、郭力家、簡寧、程寶林、莊永春、鄭道遠。公正地說,他們都是當時比較拔尖的“種子選手”。實踐證明,其中一些人成了新詩潮的領軍人物;一些人今天仍馳騁於詩壇前沿;一些人移情散文,如馬麗華、筱敏、張銳鋒等,一些人移情小說,如韓東、餘以建等,且成績斐然。必須強調一點,“青春詩會”扶植了一大批優秀的青年詩人,但同樣還有一大批沒有參加“青春詩會”的青年詩人同樣優秀。我和大家關係融洽,能說出他們很多故事,係列隨筆《走來走去的青春》12篇,就是寫他們其中12人的。會後,雖然天各一方,和半數以上的人還是見過麵的。逢年過節,有人或寄賀卡,或打電話,定居海外的,有的回國時也來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