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個道觀(1 / 2)

在元武王朝北邊荒,有一座低山,因山頂峰棱一分為二,狀似牛角,遂被周圍村莊的居民稱為牛耳山,牛耳山終年枝葉繁茂,每到夏天,山間溪水潺聞,堪稱避暑佳地。傳說,牛耳山乃是當初天下道教之首——至淨觀的發源地,然而隨著至淨觀和魔宗慘烈大戰後,逐漸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中,這則傳說也無從考證。

在牛耳山半腰間,一位眉清目秀,卻穿著一身殘破道服的少年正舉起斧頭,對著木樁狠狠劈下,“哢擦”一聲,木樁應聲而斷,周圍已經遍布數量不等的木樁,如若認真觀察,便能驚奇地發現一幕奇特的景象,每一個被劈開的木樁大小似乎都相等,不知是少年有意或是無意為之。

如此反複,時至正午,少年手腳麻利的將一地木樁捆綁成堆,背了起來,默默的往山頂走去。山頂兩角中間的平地上有一座殘破道觀,道觀周邊隻剩下一堆殘垣斷壁,顯得破敗不堪,唯獨觀裏三清祖師爺的雕像異常幹淨,雖然經過時間的摧殘,雕像上已有不下百處的細小裂紋,但足以證明道觀主人對其尊重。

少年放下木樁後,衝著道觀裏頭大聲喊道:“老頭!我回來了!”隻見道觀裏傳出了懶洋洋的聲音:“臭小子,有你這個喊師傅的嗎!今天的功課完成了沒有。”不多時,一位仙風道骨的老道士走了出來,隻見他鶴頂龜背,鳳目疏眉,麵色紅潤,唯一不協調的就是他右邊的袖子空蕩蕩的,赫然是少了一臂。少年見到老道士,就氣打不出一處來,似又怕挨板子,隻能老實說道:“做完了。”

老道士看到少年的臉色,笑嗬嗬地說道:“徒兒啊,別不服氣,老道我乃是當今至淨觀唯一的觀主,要不是當初我欠了你爺爺的情,我會收你當徒弟,從小帶你長大,並傳授你無上心法嗎。”少年小聲嘀咕道:“還至淨觀,整個破道觀就咱倆師徒,牛耳山都被吹飛了,無上心法,不就是每天劈柴、挑水、擦雕像嗎?”老道士頓時吹胡子瞪眼的說道:“秦錦年,你這兔崽子懂什麼,我道家講求道法自然,凡事不可一蹴而就,非達天心者不能明其意,等你到了為師的境界,就能明白我都是為了你好。”忽然,老道麵色一變,還未能少年回話,便立刻說道:“好徒兒,趕緊去給為師備飯,為師下午還有要事。”

秦錦年隻好懷著滿腹牢騷的走進道觀,老道士站在原地未動,過了一會兒,忽然傳來一聲鷹啼,由遠及近,隻見一隻神色威武的凖鷹從天空中俯衝而下,在距離老道數十米時雙爪一鬆,丟下一個竹筒。老道士左手擺出了一個古怪的印決,未見有多餘動作,竹筒便在老道士的身邊停了下來,“噗”的一聲,竹筒化為了竹屑,一張質意古樸的卷軸舒展開來,上邊寫著:“王府有變,傳錦年回皇都。”老道士站在原地良久,隱有憂色,最終長歎一聲,“唉,該來的始終要來,隻是苦了錦年這孩子。”老道士轉身往道觀裏走去,卷軸無火自燃,消失在了風中。

……

當秦錦年將飯菜都端上桌後,老道士坐在蒲墊上,用左手拾起筷子,細細品味,並不時發出一聲滿意的驚歎,“為師沒有白養你這麼久啊,這廚藝,嘖嘖,以後要是哪家的姑娘有幸被你看上,下輩子無憂嘍。”秦錦年笑著說道:“你還真是老不為尊,咱們山腳下就一個小村莊,喏,黃嬸前年剛沒了丈夫,現在守寡哩,要不我啥時候把她帶上來伺候您老人家?”“放屁,為師我可是正宗的道士,怎可近女色。”老道士略帶尷尬地說道,秦錦年麵帶嘲笑地看著老道士,打擊道:“你是不近女色,可我也沒聽過哪家的道士每天無肉沒酒不成歡來著?當初是誰在我八歲的時候帶我下山,讓我去和林伯聊天,自己趁機跑到他的雞舍偷了一隻母雞回來?又是誰讓我假扮成小乞丐四處乞討,然後把騙來的錢都拿去買酒了?”看著秦錦年將陳年往事一一數落,老道士麵色掛不住了,隻得悻悻作罷。

飯後,老道士神色嚴肅的說道:“錦年啊,為師有一件事要交代你去做。”秦錦年一邊收拾著飯桌一邊頭也不回的問:“什麼事,又要我下山打酒了嗎。”“不是,這次是要你真正的下山,回到你的家。”秦錦年雙手一僵,險些將手中的碗筷抖落下來,隻見他沉著臉說道:“老頭,你確定今天沒喝高了?當初不是你告訴我,我是一個孤兒,是我爺爺臨終前將我托付給你的嗎。”老道士無奈道:“你其實不是孤兒,你還有個爺爺,你爺爺一直關心著你,可是他有不得已的苦衷,所以隻能隱瞞著你,如今你爺爺身體有恙,希望你能回去看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