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何為“道”,何為“德”
簡單講,“道”就是天道萬物自然規律。人要學的道,就是符合天道自然規律的好品質,將這種好品質提升到條件反射、本能反應,從而道法自然。(就是像萬物一樣自然有序,生生不息。)
怎樣去實現呢?就要用“德”來實現,德就是符合天道法則的好思想和好行為,將這種好思想和好行為,形成習慣,達到道的境界。所以道為最高境界,德是進入道的方法,由德而道。
將一件事物做得純熟於心,做起來不假思索,將事物一氣嗬成,並達到一定境界,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得道,所以形容某個方麵能力突出的人為“得道之人”。
人要效法的是道,卻不可能直接去效法,因無從效法。天和道是一體的,人不可能效法天,因為人對天知道得少,無從效法。
地、天、道,三個一體。人的先天和地是一體的,後天成長就有思想和行為,從而和地脫離,越走越遠,導致失道,失道物老、早亡、無也,重新回歸地。所以要效法地上的萬物,從而效法地,達到地、天、道、人融合。順隨道的變化而變化,達到自然而然,就進入了道的境界。所以能與道同老,是仙家的追求;能按照道的規律辦事是聖人的追求。
而道與物質又是什麼關係呢?
道與物質陰陽相輔相成,互相依存並同時存在。物質陰陽製造了宇宙動能,宇宙動能創造了陰陽萬物體現變化。宇宙爆炸的重複循環過程,就是陰陽物質分分合合的過程。對於人類來說,這樣的周期是漫長而久遠的,這樣的現象永無休止。
我們研究老子的平生和《道德經》,主要在於提煉它的宗旨和精髓:
上善若水、無爭、謙下、融合、柔弱、婉轉、守中、永恒。
無為:無需作為;無法作為;有所為,有所不為。
按照天道法則作為,進入道的境界,已經道法自然了。
“無”和“有”是相對的,“無”不代表沒有,是沒有體現出來。“有”是已經體現出來的事物。“無”與“有”互相依存,互相轉換。
“無”和“有”都來源於物質,不會因為“無”物質就減少,不會應為“有”物質而加。
“無”生“有”,“有”複歸“無”,“無”“有”重複出現,周而複始。
宇宙物質混沌,為“無”宇宙物質分出陰陽,為“有”;天地間沒有出現萬物,為“無”。萬物體現出來,為“有”;萬物不斷消亡,為“無”。萬物不斷出現,為“有”;父母沒有生育,為“無”(不代表沒有)。父母生育了自己,為“有”;自己死亡,為“無”(返回物質)。
萬事萬物,都是一個從“無”到“有”再到“無”的周期。比如,人一生下來,是從“無”到“有”的體現;人死亡和消失的過程,是從“有”到“無”的體現。人是會消亡的,人誕生,他的生命周期就存在了,人離死亡的生命周期隻會越來越少,這就是為道日損!不愛惜自己身體,擅自妄為,就是損之又損。怎樣才算“不擅自妄為”呢?這就要了解天道規律,符合規律去作為,就不會導致損之又損!萬事萬物都是同樣的道理。
道造成宇宙陰陽物質混沌無極,宇宙物質混沌無極分出陰陽,陰陽(含天地)產生物種萬物(這個物種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的)。物種也是機緣巧合各種必需物質促成的,眾生能生育後代,那是有生育後代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體內具備繁殖的物質,這種物質是怎麼來的?還是來源於天、地,所以天地先於眾生,眾生可以生育後代,天地為什麼不能產生物種呢?相信即使物種全部滅絕,隻要有適合物種生養的天地環境,物種一樣會重新誕生,隻是時間演變的問題。
道,人們都可以理解,人們都可以追求,人們也都明白什麼是道,什麼是德,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和道理——人人都有使命,人人都有責任,人人都有義務。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裏,讀著兩千五百年前老子的生平事跡和其著作,本著唯物主義無神論的思想去追尋他的思想和境界,去提高自身的修為。所以道是虛無的,道隻有它自己的法則。正所謂:
道漫漫周流不息,
運萬物陰陽開合,
識時節旺衰春秋,
天數依舊何所求!
萬物生我,吾乃萬物。
天道造人故修人道以應天。
人間正道是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