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泰山其頹,哲人其萎(1 / 1)

三十八、泰山其頹,哲人其萎

孟子在公元前289年逝世。孟子的一生,是推廣儒學的一生。據說,當年孟子在遊說各國的時候,因為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他當時正在從齊國到魏國的幹城一地。當時孟子的名譽地位都非常高,當人們得知孟子到了幹城的時候,都奔走相告,整個村子一下子沸騰了。孟子居住的地方開始變得門庭若市,往來登門拜訪求學的人絡繹不絕,非常熱鬧。

孟子看到這個地方的人們竟然如此好施樂道,就決定留下來講學,當地的人們都把這當成一件幸運的事情,孟子走後,人們為了懷念孟子,就在孟子當初講學的地方建起了“先師廟”,並把村名改為孟軻。於是,“先師廟”也就稱為了“孟軻廟”。

後來,當地的知州張極對孟軻廟進行重新的休憩,並將之改為“大賢名不可名村”,孟軻村改為大賢店後又改成孟廟,又稱亞聖廟,此後逐漸成為曆代祭祀孟子的場所。

孟子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傳弟子。他對孔子的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揚,他們的思想合稱為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的文章非常善於說理,有一氣嗬成之勢氣勢,而且他尤為擅長論辯,邏輯縝密,尖銳機智,在傳統散文寫作方麵有著很高的成就和地位。關於人性的問題,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即人性是善良的。不過孟子隻說性善,後來南宋朱熹為之補充為“人之初,性本善”,後世有學者提出“性向善”。但是孟子的地位開始得到提高是在宋代以後。有一首諷刺孟子的打油詩:“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有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從中唐韓愈創作《原道》,並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之後,大家才對孟子又開始了新一番的審視,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

在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這部書第一次成為了科舉考試的科目之一。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第一次被朝廷追封為“鄒國公”,第二年被批準可以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但是它的實際地位至少是在“五經”之上的。

《孟子》這本書在漢代人們就認為它是輔翼“經書”的“傳”,和孔子的《論語》並列。到了五代時,後蜀主孟昶下令將《易》《書》《詩》《禮》《周禮》《儀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論語》《孟子》十一經書寫刻石。《大學》和《中庸》被認為是孔子弟子曾參和孔子之孫子思的著作,這樣,《孟子》一書便與孔子及孔子嫡係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

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僅低於孔子。

在明清兩代,統治者明文規定,科舉考試的八股文題目必須從《四書》中選取,要“代聖人立言”。於是,《孟子》一書理所當然成了明清兩代士子們的必讀書之一了。

明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後裔被封為翰林院五經博士,子孫世襲,一直持續到民國三年,73代翰林院五經博士孟慶棠改封奉祀官,民國24年改稱亞聖奉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