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粗中有細的原始岩畫
岩畫,顧名思義就是刻在岩石上的畫。可想而知,在石頭上刻畫那是該有著怎樣的一種粗獷情懷啊,但恰是在這粗獷中藏著一份獨有的細膩的原始藝術。中外學者對岩畫的定義是:那些在岩穴、石崖壁麵和獨立岩石上的彩畫、線刻、浮雕統稱為岩畫。從中我們知道了岩畫是一種石刻文化,它是先民們借助石器,以粗獷、古樸、自然的石刻方法來將當時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描繪、記錄下來,這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也是我們的祖先給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所以岩畫又被稱為是刻在石頭上的人類史書也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可是先民們為什麼會選擇岩石來作畫呢?這還要從遠古時代的生活條件說起。當先民們發現石頭是可以被用的之後,就不斷的對岩石進行創造,用作勞動工具,也作為日常用品,同時先民發現它也可以作為繪畫和記錄的材料,如此,古人用它來作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岩畫追蹤溯源,據說四萬年前就已經出現,甚至一直延續到現代的某些原始部族,今天的五大洲的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岩畫的足跡,尤其是歐洲、非洲以及亞洲的印度和中國。現在我們主要來說說中國的岩畫藝術。
中國最初的繪畫藝術見於古代先民創造的原始岩畫,它涵蓋了先民們生活農作的各個方麵,可以說是一部關於遠古人們的百科全書,我們可以想象先民們在遊牧、圍獵後,縱情的歡歌載舞,在岩畫上鑿刻出他們崇敬信仰的神靈、心中充滿敬畏的圖騰、大腦中夢幻的遐想、如何有效放牧狩獵的經驗甚至於七情六欲等的見聞、所思所想、喜怒哀樂,等等,以期抒發情感、愉悅身心、消除疲勞、恢複體力。
中國岩畫分布廣泛,從東邊的海濱到西部的昆侖山口,從北方的大興安嶺到南方的大江沿岸,岩畫留下的印記數不勝數,僅岩畫點就有上千處,畫麵近百萬幅。從整體上看,中國岩畫大多分布在西北與西南,相傳是遊牧或少數民族部落鑿刻。它們風格相異,獨具特色,很可能是因為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所導致的,北人粗獷豪爽,南人溫文爾雅。
西北岩畫大多為刻鑿,尤以動物最多,人物動態繁多,如射箭這一動作就有騎射、步射、側身射、半側身射、仰射、平射等,而且表現手法大膽、誇張。還有別的動作,如拜日、連臂而舞、蹲踞、交媾、騎馬、裝神弄鬼,等等,雖然畫麵都較小,但形象都非常突出,使人仿佛身在畫境中。西北岩畫最具代表性的有新疆天山岩畫、內蒙古陰山岩畫、甘肅黑山岩畫等。例如,內蒙古陰山磴口縣莫勒赫圖溝崖壁上就刻有兩片大麵積的類人形,那裏山高澗深,地勢險要,看上去就有種威嚴崇高的感覺,更體現出岩畫的壯美。
西南岩畫大多為塗飾,圖案多為人物。此外,還有房屋、樹木、神靈祭器等內容,樸素中透出一種粗拙和神秘。最具代表性的是雲南滄源岩畫、廣西花山岩畫等。例如,畫在河流轉彎處麵向急流的絕壁之上的廣西寧明花山岩畫,此處水流急速,常有水患發生,最容易讓人浮想聯翩。在高330米、寬220多米的山崖上,到處都畫著人物形象,竟有一千多個,最大的人像將近3米高。宏大的場麵,雄偉的氣勢,舉世罕見。一眼望去,應接不暇,讓人覺得仿佛一種巨大的威懾感迎麵襲來,從另一方麵體現了岩畫的壯美。
然而無論南北岩畫,都是以線條構圖,或鑿刻,或塗飾,以線成麵,大多形成陰麵造型,都體現出幼稚誇張的特點,充滿了寫實裝飾之美。中國岩畫不僅分布範圍廣泛,而且風格樣式繁多,內容豐富多彩,讓後人從中看到了初期的人類社會是如何進行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的。
中國岩畫構思天真、純樸,是人類童年時代某種稚嫩的想象和美好的願望的深刻體現。在對最初的平麵圖形進行塑造時,擅長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體的結構非常簡化。沒有繁雜的細節刻畫,五官更是少見,盡管這般粗製,卻描繪出最真實的生活,顯示出活躍的生命力。這種原始形態的藝術之所以到今天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就是源於對生活敏銳的觀察力,同時和粗獷的藝術手法渾然相結合在一起。
現在看來,岩畫不僅有著重要的社會價值,還有著重要的美學價值。它那獨特的表現形式,它那粗中有細的岩畫藝術中蘊含的精神,都體現出天人合一的和諧之道,而這也是它藝術魅力有增無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