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康熙的評價
康熙在位六十年,在大清王朝從開疆拓土到康乾盛世的過渡中,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他既具雄才大略,又仁慈寬容,可謂是中國曆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
他少年登基,當時權臣獨霸朝綱,大清內憂外患,他軟弱一點兒,懶惰一點兒都可能成為一個傀儡皇帝,在怨天尤人中度過一生,但他卻通過自己的智慧與隱忍,打敗了對手,鞏固了政權,充分顯示了他的雄才大略。
少年康熙親政後不久,就贏得了與鼇拜鬥爭的勝利,接著他撤除三藩,鏟除了國家的“毒瘤”,又將台灣地區納入中央政權統治之下,並兩次親征,平定葛爾丹叛亂,與沙俄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從登上帝位到去世,在漫長的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中,康熙表現出了政治家的恢宏氣度和軍事家的卓越才能,在中國曆史上書寫了濃彩重抹的一筆。
作為這個超級帝國的皇帝,他外拒強敵,內平戰亂,經過他幾十年的經營,大清出現了盛世局麵。毛澤東曾評價說:“康熙三征噶爾丹,團結眾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進兵西藏,振興黃教,尊崇達賴喇嘛,護送六世達賴進藏,打敗準噶爾人,為維護西南邊疆的統一,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他進剿台灣,在澎湖激戰,完成統一台灣的大業。他在東北收複雅克薩,組織東北各族人民進行抗俄鬥爭,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保證我永戍黑龍江,取得了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為鞏固東北邊疆做出了重大貢獻。”
康熙十分好學,他出身滿族貴族,又汲取了儒家漢學的營養,也受到耶穌會士西方文化的很大影響,有很深厚的文化素養,清末名臣曾國藩認為他“上而天象、地輿、曆算、音樂、考禮、行師、刑律、農政,下至射禦、醫藥、奇門、王遁,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認為後世即使被人稱為“高才絕藝”的天才也無法超過他。這樣的學識為他實現宏圖大業,奠定了基礎。
康熙一生勤政,為這個國家花費了巨大的心血。他認為“勤政實為君之大本,怠荒實亡國之病源”。康熙每天都要禦門聽政,即在皇宮乾清門前,親自主持朝廷會議,也被稱為早朝。因為聽政的地點大多數時候在乾清門,所以稱作禦門聽政。會議的記錄,就是起居注。康熙從14歲親政以來,每天禦門聽政,除因生病、三大節、重大變故外,很少間斷。甚至在康熙十八年北京發生大地震,康熙也照常聽政。
他大膽啟用人才。順治帝曾下過聖旨,永不再用姚啟聖,康熙為了重用他,將順治帝的聖旨找出來,當眾燒毀,並告誡眾臣,永不再提此事。施琅是一個降將,康熙也大膽任用,將武力收複台灣地區的重任交給他。由於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康熙朝人才濟濟,這也是康熙盛世能夠實現的重要原因。
康熙非常愛民,在他執政時期一直施行仁政。康熙屢次申令停止圈占土地;又蠲免錢糧達五百次之多,並康熙曾規定以康熙五十年全國的丁數為準,此後達到成丁年齡的,不再承擔丁役,即“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中國幾千年來,出了無數的皇帝,他們是天下之主,但並非都是盡責有為的明君。中國曆史上,有的皇帝喜歡詩詞歌賦,有的喜歡木匠活,有的喜歡醇酒美人……因貪圖安逸而亡國的屢見不鮮。康熙卻從沒有這樣做過,他勤政愛民,上馬能治軍,下馬能安民,他的功績比起任何一位帝王來都毫不遜色。法國傳教士白晉稱讚他:“具備天下所有人的優點,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應列為第一等的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