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墨子:一個讓我們慚愧的名字
如果說先秦學術界有兩座高峰,那非儒墨莫屬。對於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我們耳熟能詳。他的名言警句可以脫口而出、他的雕塑隨處可見、他的傳聞軼事被人津津樂道……孔子一直都在我們的生活中——課堂、街道、家庭……那墨家呢?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呢?墨家最高成就者——墨子呢?我們似乎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他。餘秋雨先生在《問學餘秋雨》中談及墨子時,說道:“墨子很容易被遺忘,卻不該被遺忘”、“一個讓我們慚愧的名字”。
我很喜歡“一個讓我們慚愧的名字”這一說法。我們是該慚愧,因為我們似乎忘了這位偉人;因為出於他的優秀,我們的遺忘是多麼的不應該;因為即使被遺忘了,他的理論仍然在造福社會
墨子的成就不僅在於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誌、明鬼、非命”的思想,還在於他在其他領域如邏輯學、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等取得其他諸子不能企及的高度。放在當代,他就是可文可理的學霸。
《墨子·公輸》記載了墨子巧勸楚國的故事,其中一段文字尤為精彩:“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王曰:‘必為有竊疾矣。’子墨子曰:‘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大概就是說是墨子見到楚王,便說到:“現在有個人,舍棄自己華麗舒適的車,而覬覦鄰居的破車、想去偷竊;拋棄自己華美的服飾,鄰居有件粗衣破服,卻想要去偷;舍棄自己的美味佳肴,鄰居隻有粗劣飯食,卻想要去偷。這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楚王回答說:“這個人一定是患有偷盜的毛病了。”
墨子說:“楚國的土地,方圓大小足有五千裏;宋國的土地,方圓大小不過五百裏,這像裝飾精細華美的車子與不加修飾破爛不堪車相比。楚國有雲夢澤,裏麵有成群的犀牛麋鹿,長江、漢水裏的魚、鱉、黿、鱷魚多得數不勝數;宋國卻像人們所說的一樣,是一個連野雞、兔子、小魚都沒有的地方,這就像拿美食佳肴與糠糟相比。荊國有巨鬆、梓樹、黃楩木、楠、樟等名貴木材;宋國是一個連多餘的木材都沒有的國家,這就像華麗的衣服與粗布短衣相比。我認為大王派官吏進攻宋國,是和這個患偷竊病的人的行為是一樣的。”
他揣著止戰這神聖的使命來麵見楚王,並沒有一開場就指責楚王的非仁道,而是把話題扯開,好像無關戰爭、隻是一個讓人發笑的小故事。楚王聽後,放鬆警惕,以為隻是朋友之談,卻不知道已經“中計”。後來麵對他攻打宋國就像他所不齒的“鄰人”一樣是病態的尖銳說法,他並不能反駁,因為那是他自己說的。這就是墨子,一個思維嚴謹、身體力行的聖人。在他的勸阻下,多少場戰爭的硝煙熄滅;多少的人免於死亡;多少寸土地得以不荒蕪,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發揮自己的才能去努力熄滅烽火、拯救人民,萬事就怕世人沒心去做。
在他成功庇佑宋國後,發生了一件讓人啼笑皆非的事——子墨子歸,過宋。天雨,庇其閭中,守閭者不內也。墨子在回來的途中,經過被他解救過的宋國時,遇見了傾盆大雨。可能是由於完成使命後稍稍的鬆懈,可能是雨真的太大了,可能就是注定這件事情會在墨子身上發生,墨子這時停止了向前的腳步,到城門下去躲雨。當他剛停下步伐時,守城門的看見他衣衫襤褸、骨瘦如材的樣子,無情地把他攆走。
那就是他剛用智慧拯救過的人,墨子當時是什麼感受,是痛苦還是無奈或者是寬容?這個故事以“治於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於明者,眾人知之”結尾。墨子是寬容的!他是偉人,即使眾人不知道他、散漫的對待他、甚至羞辱他,他都可以寬容,他的存在並不是去斤斤計較這些,他是肩負偉大的使命的,這不允許他分心、他也不會分心。
墨子,一個讓我們慚愧的名字。讓我們拾起關於他的記憶,了解他的才華。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讚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墨子何嚐不值得這樣的讚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