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忠”之釋義之一——忠臣不事二君(1 / 1)

一、“忠”之釋義之一——忠臣不事二君

忠臣不事二君是指盡忠的臣子不能侍奉兩個君主。

《史記田單列傳》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派大將樂毅統率燕、秦、韓、趙、魏五國之兵大舉進攻齊國,攻克了齊都臨淄,把無數財寶和傳國的禮器都運回燕國。整個齊國都被燕軍占領,隻有莒和即墨兩城未被攻克。樂毅率大軍乘勝追擊,齊國各個城市的軍隊都望風而逃。齊湣王逃到莒城後也被楚將淖齒殺害。

燕昭王是個喜愛賢才的人,當時他聽說齊國畫邑有個叫王蠋(音:zhú)的人有才有德,就命令軍隊在畫邑周圍三十裏之內不許進入。然後他派人找到王蠋,稱讚他的才能並向他許諾說:“齊國有許多人都稱頌您的品德高尚,我們要任用您為將軍,並封賞給您一萬戶的食邑。”麵對燕昭王許下的高官厚祿,王蠋一點也不心動,他非常堅決地推辭,不肯接受。燕國人見王蠋對高官厚祿毫不動心,於是又開始威逼利誘,說:“您若不肯接受的話,我們就要帶領大軍,屠平畫邑!”沒想到,王蠋慷慨激昂地說道:“盡忠的臣子不能侍奉兩個君主,貞烈的女子不能再嫁第二個丈夫。因為齊王不肯聽從我的勸諫,所以我才隱居在鄉間種田。齊國已經破亡,我雖然不能將它救活,但是你們想用武力劫持我去當你們的將領,那卻是萬萬不能的。我如果答應了,就是幫助壞人幹壞事。與其活著幹這不義之事,還不如受烹刑死了更好!”然後他就把自己的脖子吊在樹枝上,奮力掙紮,扭斷脖子死去。

齊國那些四散奔逃的官員們聽到這件事,說:“王蠋隻是一個平民百姓,尚且能堅守節操,不向燕人屈服稱臣,更何況我們這些享受國家俸祿的在職官員了!”於是他們就聚集在一起,趕赴莒城,尋求齊湣王的兒子,擁立他為齊襄王,共同抗擊燕國,後來在田單的謀略下收複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

從《史記·田單列傳》記錄的這個故事“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可見,那個年代對忠臣的理解,忠臣隻可能侍奉一個君主,反映了君權的至高無上,君尊臣卑。其君權的絕對權威表現在,所忠之君隻能有一個,無論其賢或是不肖。

受當時社會思想的局限,忠臣絕不輔佐兩個朝代的君主;貞烈的婦女決不再嫁第二個丈夫,是封建時代的倫理道德觀。現在也用它來比喻忠誠堅貞,絕無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