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貪佞為己,禍國殃民——伯嚭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起兵攻打越國,逼得越王勾踐隻剩下五千甲兵固守在會稽山(今浙江紹興)一帶。
眼看越國就要滅亡,越王勾踐在萬般無奈之下,隻能選擇求和。他派了一位善於辭令的大夫文種入吳求和,但是卻遭到吳王的大將伍子胥的勸諫結果沒能和談成功。勾踐得知求和不成,決定先殺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再燒毀王宮寶器,然後和吳國拚命。在這危急關頭,大夫文種向勾踐獻計:“吳國有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並且嫉妒有才之人,跟伍子胥不一樣。吳王敬畏伍子胥但是卻對伯嚭很親近。如果能夠買通伯嚭,讓他在吳王麵前美言幾句,議和的事情一定能夠成功。”勾踐一聽,立刻派人在內宮中挑選了八名美女,又帶上白璧二十雙、黃金千鎰,讓文種暗中登門拜見伯嚭。
當文種將一大批金光閃閃的寶器堆在伯嚭麵前,再把八位花枝招展的美女喚上堂來時,伯嚭果然露出了癡迷、淫邪的喜色。文種接著又許諾議和後,越王所有的貢品都會經由伯嚭進入吳國,伯嚭可以獨攬越國的財富。
第二天,文種再次前往議和,果然得到了伯嚭的幫助,伯嚭說:“我聽說古代討伐敵國的,也不過迫使敵國臣服而已。現在越國已經臣服,我們還有什麼可苛求的呢?”吳王夫差本就誌驕氣傲,不把越王勾踐放在眼裏。聽了伯嚭冠冕堂皇的大道理,當即拍案定局,答應越王求和,把圍困會稽的大軍撤離。
伯嚭就這樣出賣了國家的利益,出賣了自己的良知。
根據和談許下的諾言,越王勾踐帶領範蠡等300人“入吳為臣”。伍子胥多次建議吳王殺掉越王勾踐以免後患,都被伯嚭阻止。伯嚭為了掩蓋自己賣國通敵的罪行,把驕橫而缺少心機的吳王夫差,玩弄於股掌之上,他對夫差說道:“大王!伍子胥雖然明於一時之計,卻不通長遠的安國之道。您沒有聽說‘誅降殺服,禍及三世’的道理嗎?越王既肯臣服,入執仆役之禮,理應好好對待他。大王千萬不可聽群小的無知之言嗬!”
一連三年過去了,勾踐小心翼翼的過著謹慎的生活,騙取了吳王的信任。吳王甚至可憐起越王。但是,伯嚭明白,越王一日不離開吳國,自己賣國通敵的行徑就有可能暴露,招來殺身之禍。於是,他趁夫差生病的時候,慫恿夫差放勾踐回國。
勾踐回國後,仍然大肆賄賂伯嚭,令吳王喪失了對越國的防備之心,並設計通過伯嚭借糧,然後用蒸熟了的糧食還給吳國種植,導致吳國顆粒無收,大鬧饑荒,削弱吳國的國力。
伯嚭為了自己貪贓誤國的勾當不被揭露,不惜構陷當年舉薦自己的忠臣伍子胥通敵,夫差聽信讒言命伍子胥自殺而亡。
由於伯嚭的貪賄、縱敵和讒賢,終於使得吳國慘遭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