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的”最初是啥意思?
食最初的意思是“一粒米”。字形采用“皀”作邊旁,采用“亼”作聲旁。也有的人說,字形是由“亼、皀”會義。所有與食相關的字,都采用“食”作邊旁。
《說文解字》開明宗義,在開篇就表明“食”就是一粒米。換句話說,食在最初的字麵含義,就是人們得以糊口的糧食“米”,而沒有現在這樣豐富多彩的含義。並且在詞條的最後一句說明了:和吃食有關的,都采用這個字做邊旁。
所以,由這個最初的意義說開去,有很多俗語就不難理解了,比如“民以食為天”、“人相食”等等。這些詞語中的“食”,也就是吃的,最終的意義都是和“糧食”相關的。
食的最初含義是和糧食掛鉤的,由此就可以知道一點:在“食”的最初,它的意義是簡單,甚至說是單調的,但是同時也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吃到糧食,得以果腹,進一步,得以生存。至於其他的,像我們今天考慮的營養和健康之類,根本不在考慮之列。
所以,也就由此能夠理解在古代,朝代的更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最底層的人民,他們的“食”,也就是他們僅夠活命的糧食都得不到保證了。——所以,那些割據的各方諸侯,才有能夠招到兵的可能性。——那時最普通的人,其實根本是沒有什麼政治理想的——甚至他們中很少有人能識字——他們所要的,也就是能夠吃飽而已。故而,私以為,民間一直以來,把當兵稱作“吃糧”,並一直有“好男亂世才當兵”等等俗語,也很大程度上和“吃的”和“食”有關。——不到真的難以保證溫飽,是沒有人會把自己的兒子送上戰場的。
隔著遙遠的時空與浩瀚的史書,我們看“食”字的最初含義,其實是包含了不少哀怨和憂愁的,其意義也並不是像今天一樣,所以,在遙遠的過去,如果也有“吃貨”這個詞的話,“吃貨”也肯定是一個“萌萌的”稱呼。
我們站在這些曆史建構起來的現在,我們吃著糧食,也考慮著食物的豐富性和營養,所以,我想,了解“食”的最初含義,並多少記得一些,是我們的責任。最起碼,我們不用為“食,一粒米”去發愁。所以,也請大家盡量做到“粒粒皆辛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