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前不栽桑,後不栽柳
《鄘風·定之方中》有雲:“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可見,早在詩經時代,古人即有家宅植樹的傳統。現在說起來,即是家庭綠化。況且古人家宅,不如現代人這般局促,所以不僅四季花卉,更有竹木藤蔓圍繞。更兼種類繁多,以《閑情偶寄》為例,記載了六十餘種家宅園林中常見的植物,大小習性不一,各有講究。有俗諺雲:前蘭後桂庭牡丹,迎門鬆竹梅耐寒。影壁牆上爬山虎,金銀菊花門窗前。刺梅不是庭中物,除去丁香留金蘭。小桃花開紅似火,月下夜賞鬥顏鮮。這些設置仔細將來各有說道。以植柳、槐、棗為例,乃取其諧音“流”、“懷”、“早”,意為珍珠瑪瑙流入大門,懷有金銀財寶,早生貴子。故而民間又有“門前一棵柳,珍珠瑪瑙往家走。門前有棵槐,金銀財寶往家來。”的說道。
這當然是風水讖語,當不得真。但是卻同樣是民間智慧的總結。譬如槐樹,“樹之能為蔭者,非槐即榆。此二樹者,可以呼為‘夏屋’,植於宅旁,與肯堂肯構無別。人謂夏者,大也,非時之所謂夏也。予曰:古人以廈為大者,非無取義。夏日之至,非大不涼,與三時有別,故名廈為屋。”(明·李漁《閑情偶寄·竹木第五》)大義就是,古代以槐樹、榆樹最為繁盛,在住宅周圍種植,最能顯出家庭的氣派,子孫綿延。所謂肯堂肯構,喻意子承父業。因此,又有“中門有槐,富跚三世,宅後有榆,百鬼不近”的俗諺。現代科學考察這些樹的習性,認為槐樹喜光不耐蔭,適宜種於住宅南麵。榆樹速生,枝葉繁茂,種於宅後有利於防風、禦寒等等,實際和古人的認識差不多。隻是古代風水之說更勝,講求“天人合一”,講求“國家將興,必有禎祥”(《禮記·中庸》)這些說道才漸行漸遠,成了現在所說的封建迷信。
比如《後漢書·五行誌》有載:“靈帝熹五年十月壬午,禦所居殿後槐樹,皆六七圍,自拔倒,樹根在上。”班昭注曰:“槐是三公之象,貴之也。靈帝受位不德進,貪愚是升,清賢斯黜,槐之倒植,豈以斯乎?”竟然將國家興亡、君主賢德與宮苑內的槐樹聯係起來,也實在是太過於神異了。當然,除了祥讖更有禁忌,比如又有諺:“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院中不栽鬼拍手”雲雲。大概因為桑與“喪”音近,聽之不吉;柳與“流”諧音,屋後植柳,有金錢財寶流出之嫌。但這些說道往往互相矛盾,難以自圓,有些地方視為吉祥的樹木,另一地或者就成了禁忌。大約都屬於後人隨意附會的結果。至於鬼拍手,指的實際是楊樹。風一刮,楊樹葉嘩啦嘩啦地響,就仿如拍手聲,故名。現在有些人望文生義,覺得槐字從木從鬼,故為鬼木,其實也未必聰慧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