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先周本紀【序】(1)(1 / 2)

1.

高祖,姓姬,名雍。

時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嶺,下民其憂。高祖統民,曆卅柒治之。

民是敬高祖,皆則高祖。高祖德大明。萬民薦高祖於天,奉天子。

高祖愧,退於皇嶺,眾隨至。高祖隻舟再避於潛川孤島,民曆叁載建橋相迎。高祖拒之無法,終從眾意。當年,登熙山,祭天地,即天子位。承天子位,高祖修德振兵,治五氣,甄五種,撫萬民,度四方。順三川,定九州,明四時,約貢納。分封諸侯,立大周萬年之基。

高祖治世五年崩,太子蟬立,是為孝成帝。

孝成帝崩,弟琥滬立,是為孝康帝。孝成帝諸子不平,次年反。雖平,周道始衰。孝成帝積勞次年崩,立子宥忝,是為靈帝。

靈帝立五年崩,立重桀,是為厲帝。厲帝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亂德,於是魏王放之於皇嶺。魏王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厲帝居皇嶺兩年,不悔過從善,舉兵以攻魏王。次年被誅於鹿野。魏王立,是為昭景帝。

昭景帝,名煜,孝成帝遺腹子。其母殞於生產,育於孝康帝後下。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諸子之亂時,領兵三破兄長之眾,立顯赫之功,封魏王,後成帝。昭景帝創文字、定法、明禮、修德政。立年號元鼎。諸侯鹹歸周,百姓以寧。帝乃作《德訓》三篇,鑄九鼎銘於上,以儆後人。

元鼎十七年,昭景帝崩,立子保,是為昭明帝。昭明帝崩,立子睿,是為昭莊帝。昭莊帝崩,立子湧,是為昭幽帝。

昭幽帝時奸佞遍朝,****橫行。繁賦重稅苦下民。諸侯始相征,天下幹戈不歇。周複衰。

昭幽帝立二十年,帝狩獵於鹿野之間,暴雷,帝震死。太子剋繼位,是為昭衝帝。

2.

昭幽帝,隆興二十年,五月……

鼇島邑,作為天下的首都所在已經有了近千年的曆史了。因為這邑中央的河島就是高祖皇帝當年曾逃避居住的地方。被視為聖地的這座島變成了皇宮的所在地,圍繞著它所建成的城邑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大周的首都。而作為首都,為了使其能夠更加便利的獲得各國的供奉,在昭景帝時期就已經從這裏建設了各自向西南四百裏,向東五百裏的連接嶸川、瑩川的大運河。加上本來就橫穿鼇島邑的潛川,整個鼇島邑可以說水路四通、陸路八達。因為它如此優越的交通條件,疊加在這裏的政治中心地位;這裏的繁華程度是不用多說的。

城邑周圍的大片良田提供了富餘的食物,加上還有各國的供奉;在這鼇島邑可以說是從來不曾擔心過任何的貨物短缺。城市各條街道上至少分布著兩家以上的酒家已經就說明了一切問題。若不是有足夠的糧食,誰還會有閑情逸致拿來釀酒呢?

其中最屬位於被水網分割成五大部分的鼇島邑之中西南畔的一家名為《紅翎館》的酒家傲居天下第一酒家的名號。因為這裏出入的都是鼇島邑的達官貴人。

“呂相國,這次的事情還要大人多多幫忙才行。”紅翎館三樓雅間裏一位男子起身用酒舀為呂翔倒酒說。

呂翔同樣起身雙手貼著酒碗以示禮貌,但還是麵露難色說:“侯爺,此事……”

“相國,你我心知肚明。當今天子……”男子歎了口氣,搖了搖頭卻不再往下說下去,隻是轉了個話題:“天下征伐近二十年,東齊、東南吳、南楚皆已經成了氣候,吞並光了所有周遭小國,其勢已經早已和我中央國相當,甚至要強於我們了。不但這樣,這三國都已經兵臨中央國的邊境了。”

呂翔回答:“齊、吳、楚三國雖強,但不還是依舊對當今陛下俯首稱臣麼?再說北燕、西北蜀、以及西南的眾王等也是皆盡臣節,天下有事,他們自會成為我大周之力。侯爺未免太過多慮了。”

“相國,你就不能不再跟我盡說些場麵話麼?”這位侯爺焦急地說,“這三國不過是因為他們各自勢力相當,並且誰都不希望誰能夠獨占中央而相互牽製著而已。隻要三國之間的勢力平衡被打破,或者是他們達成了瓜分協議,那中央定會成為他們的盤中餐的!更何況現在因為地勢,中央已經成為了他們進燕、蜀、西南諸國的最大障礙。如果有能力他們一定會毫不猶豫的進軍中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