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代替的。
——巴金
趙至,字景真,山西大同人,是西晉時期一位非常有學識的人才子。
趙至先世為代郡望族,後因戰亂,家道破落,隻能靠父親耕田為生。但是母親很重視對趙至的教育,很早就把他送入私塾讀書。
一年的冬天,趙至的父親上山砍柴,遇著暴風雪,得力氣喘病,從此,稍稍用了便咳嗽不止。一想起這,趙至心中就倍加難受。春耕季節,人家都在翻地,可是他父親的病還不見好。趙至每看到此總是長籲短歎。
一天,天氣晴朗,原野一片碧綠,天空一抹紅霞如飛,教室外,鳥兒在樹上歡快地啼叫。
私塾先生正在上課,他即景生情,隨口出了一個上聯,要學生對下聯。
他的上聯是:
鳥鳴樹,霞飛天,豔陽可喜。
趙至對到:
父耕田,母織布,貧生何悲。
教室中原本一派洋洋的喜氣,立刻變得沉寂起來。先生出身貧寒,他能深切理解趙至德心情,他評論道:“夫子雲:‘詩言誌’,趙至讀書,時刻不忘父母耕織的辛苦,其情可憫,諸生可都身同感受?曾參心痛,仲由負糧,董永賣身為奴,莫不出自對父母的一片至誠至孝。古人說‘百行孝為先’,趙至小小年紀,已具如此高尚的情懷,老夫我也不能不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