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孝經》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曆史,在這源遠流長的曆史長河中,無數古聖先賢以至德垂憲萬世。在上古時代,有三位皇帝:堯、舜、禹非常著名,他們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舉薦登上帝位。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動天地,被堯帝選中為繼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為曆代孝行故事之首。
堯帝16歲稱帝治理天下,到86歲時,年紀大了,希望能找到一個合適的人繼承帝位。於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見,沒想到眾位大臣異口同聲地向他推薦一個鄉下人——舜,因為此人是一個著名的孝子。從這裏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必定會愛護天下的百姓。
舜即位之後國號為虞,曆史上稱他為虞舜。
虞舜,本姓姚,名重華。父親叫瞽叟,是一個不明事理的人,很頑固,對舜相當不好。舜的母親叫握登,非常賢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時候就過世了。於是父親再娶。後母是一個沒有婦德之人。生了弟弟象以後,父親偏愛後母和弟弟,三個人經常聯合起來謀害舜。
舜對父母非常的孝順。即使在父親、後母和弟弟都將他視為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的情況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他希望竭盡全力來使家庭溫馨和睦,與他們共享天倫之樂。雖然這其中經曆了種種的艱辛曲折,但他終其一生都在為這個目標不懈地努力。
小時候,他受到父母的責難,心中所想的第一個念頭是:“定是我哪裏做得不好,才會讓他們生氣!”於是他便更加細心地反省自己的言行,想辦法讓父母歡喜。如果受到弟弟無理的刁難,他不僅能包容,反而認為是自己沒有做出好榜樣,才讓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經常深切地自責,有時甚至跑到田間號啕大哭,自問為什麼不能做到盡善盡美,得到父母的歡欣。人們看到他小小年紀就能如此懂事孝順,沒有不深為感動的。
那時候堯帝正為傳位的事情操心,聽到四方大臣的舉薦,知道舜淳樸寬厚、謙虛謹慎。但治理天下唯有德才兼備的人才能勝任。堯帝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並派了九位男子來輔佐他。希望由兩個女兒來觀察、考驗他對內的行持;由九位男子來考驗他對外立身處事的能力。
娥皇和女英,明理賢惠,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務農事也井然有序,不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終不渝的孝心。有一次,瞽叟讓舜上房修補屋頂。舜上去之後,想不到瞽叟就在下麵放火。當大火熊熊往上燃燒,就在萬分危險之時,隻見舜兩手各撐著一個大的竹笠,像大鵬鳥一樣從房上從容不迫地跳下來,原來聰慧的妻子早已有所準備了。
又有一次,瞽叟命舜鑿井。舜鑿到井的深處,瞽叟和象想把舜埋在井裏,就從上麵往井裏拚命倒土,以為這樣舜就永遠回不來了。沒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鑿了一個通道,從容的又躲過一劫。當象得意地以為舜的財產都歸他所有時,猛然見到舜走了進來,大吃一驚,慌忙掩飾了一番,但舜並未露出憤怒的臉色,仿佛若無其事。此後侍奉父母,對待弟弟,越加謹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