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無法實現的烏托邦——小國寡民(1 / 1)

五十、無法實現的烏托邦——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徒。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

老子的小國寡民,描述的是一個民風淳樸,沒有戰爭,沒有科技,相對封閉的理想世界。過去很多人都對這種小國寡民持反對批判的態度,認為這是曆史的倒退。例如曆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評價說:“老子想分解正在走向統一的社會為定型的和分離的無數小點,人們被拘禁在小點裏,永遠過著極低水平的生活,彼此孤立,沒有接觸的機會,社會進步所不可缺少的願望和努力,老子都看作有害。這種反動思想,正是沒落領主的思想……老子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是反曆史的。”

但是近年來,也有不少學者開始為老子的“小國寡民”平反,認識到了它的積極意義。如張鬆輝教授就認為老子的“小國寡民”理想是人類經過文明發展後對自然的自覺回歸,“小國寡民”主張利大於弊。

而在我看來,“小國寡民”或許是曆史的退後,但卻不是精神的退後,因為它和諧自然、生態平衡、自由平等,這不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嗎?但是,無論“小國寡民”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它在當時和現在這個社會都是很難實現的,它就像烏托邦一樣,是個空想,是個願望。它是老子的心靈家園,也是熱愛田園生活的陶淵明的“桃花源”。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經過潤色的“小國寡民”: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這樣一個世外桃源,難道不足以吸引人嗎?它與老子的“小國寡民”又相差多少呢?現在雖然不是亂世,但卻是一個物質的時代,很多人都淪為了金錢的奴隸,房奴,車奴,卡奴,比比皆是。如果生活在“小國寡民”中,我們就不會像現在這麼累,雖然那裏麵沒有互聯網、沒有高科技、沒有大商場,但是裏麵有清新自然的空氣,有簡單和諧的生活,有自足自富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