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室軼聞(2 / 2)

隆裕後之生平,既半生歸於潛廢,及共和宣布時,言論豐采,乃稍為外間所知。後既力主共和(後之所以力主共和者,中間自有種種秘密,曆史今記者既不能盡知,即知之亦尚未能發表,姑略焉),故對於維持大局,排斥萬難,確有大功勞於我國家,不可沒也。先是皇族會議時,恭王溥偉反對最力,翌日乃請獨見,後大怒曰:“國家沒有事的時候,被他們鬧得如此之糟,今日糟到這宗地步,他們又來鬧了,我是不願意見他們的。”遂斥不之見。觀此,則後亦甚知其家親貴諸公之罪惡矣。召見其時之內閣時,譚學衡(其時海軍大臣)力謂“德宗首創憲政,功德在民,其誌未終,隱恨而沒。今太後讚成共和,則上足以繼德宗之遺誌,流芳萬世”雲雲。後慨然而道,謂我亦知天下係公產,並非滿洲私物。但滿洲既已遺傳二百餘載,我隻求德宗陵寢可以修造,皇帝地位不至墜落,則亦無恨。至於皇帝雖小,將來大時自有我擔責任。因此乃有優待皇室條件之發生。及條件既上,隆裕頗以大清皇帝仍稱皇帝,以外國君主之禮條下,無永遠勿替字樣為言,其態度甚果決,諭旨亦極明了雲。

自共和宣布後,清室宮中,雖仍依樣執行故事,其儀注體例,並發布上諭等,亦一律照舊。顧其近支王公,多紛紛遷居安樂之鄉。醇王自攝政被革,頗積恨於後,至其死之先,未嚐入宮。甚至陵祭廟等差,被派之王公,多一律請假。陵差有值,以時代休,新派者不去,舊派者遂永不得歸,以是有私逃者。蓋帝王子孫原則上不得有心肝,不隻一陳叔寶也。

自共和宣布後,後居宮中,少與外間人相接。故北京兵變時,亦隱隱隻聞炮聲,不知何事。以其父家被劫三、四日後,乃有家人報知,頗為流涕。其先則宮中人秘不使聞知也。又聞後與溥儀(宣統)頗疏隔,養侍之事,一以委之按班(即奉派服侍之太監),故頗起居無節,飲食不時。按班常挾水果袋相隨,日食水果無數雲。後之病始於去年冬間,為膨脹病。前此壽誕,勉強出禦,退後遂至不起。逝世在午前二時,故時方深夜,世續、溥倫及醇王皆隨侍。今外間頗傳醇王曾奉其遺詔,有掌管宮中事務之權,而宮中人則有雲無之者,以是頗為彼等一大問題。據聞其時確由溥倫等擬議如此,但須照舊例述旨,而其時後已昏瞀不知人事,續等大聲雲雲,皆不之省。乃由小德張在枕側大聲而言,謂今世續等以太後欠安,宮中事務,請旨命醇王管理。如是者三,後乃微微點首。良久良久,出一語雲:“叫皇帝來。”及抱溥儀至,後乃指之而言曰:“太小,你們不要難為他。”如是遂歿。

後逝世後,大總統之優祭,參議院外交團之悼唁,國務院之決定喪服,民國派員之會辦喪事,各黨會團體之議追悼及鑄銅像,並見報章,不須彙述。今宮中喪禮,每日由江朝宗報告,據其所報告之各王公會祭者如下:

那王、睿王、阿王、莊王、朗貝勒、濤貝勒、忻貝子、振貝子、博貝子、倫貝子、阿貝子、倬公、佶公、澤公、麟公、達公、桂公、載樹、誌公、熙貝勒、醇王、衍聖公孔令貽,清臣除太保師傅外,亦有舊南書房人、都察院人及與內務府有關係者入祭。二月二十八日為祭奠之期,國務總理總統代表蔭昌、各國務員、各局長,並各部代表四人,均入祭。而陸海軍人尤多,共計有三百餘人,中間頗有前清部員。此次隨班入祭,享有外國使臣資格之禮遇。入宮時,禁衛軍舉槍敬禮,前攝政王殷勤答禮。歸而談述,為希有之榮者,亦一趣事也。此中惟前武昌太守梁節庵最為出色。太守公之辮,既在漢口被剪,此次垂假辮,服反穿皮馬褂入宮,撫棺痛哭,哀不欲生,乃得清旨派為守護工陵大臣,竟其廬墓之誌。勞乃宣自改革後,即躬耕涿州,口不言政事,此等人物,似比梁為高一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