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愛冷嘲熱諷的莊子(1 / 1)

一、愛冷嘲熱諷的莊子

通觀《莊子》一書,我們可以發現莊子一個重要的性格特點,那就是對於他不讚同的人或事,莊子會毫不留情地加以嘲笑和諷刺。細細數來,被莊子諷刺過的人有炫耀財富的宋人曹商,擔心被莊子取代的惠子,還有倡導仁義禮智信的孔子,而其中最不受莊子待見的人莫過於孔子了。

孔子在《莊子》一書中出場的次數很多,要麼被借用來說出莊子想說的話,要麼就作為被諷刺的醜角出現。“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這是經常出現的場景。孔子圍困於陳國和蔡國之間,七天都吃不上飯,這是真實的事,不過莊子後麵所寫的完全就是他自己杜撰的了。莊子總是拿孔子的遭遇說事,這不是戳他的痛處嗎?

戳別人的痛處還不過癮,莊子還把孔子的外貌描寫得無比滑稽。在《莊子·外物》中有這麼一個故事:老萊子的弟子出去撿柴,遇到了孔子,他就回去告訴老師說:“路上有個人,上身長而下身短,背脊彎曲,耳朵向後貼,目光高遠好像遍及四海,不知道他是什麼人。”老萊子說:“那不就是孔丘嗎。”莊子把孔子描寫成這幅模樣,是因為孔子經常帶著他的弟子們周遊列國,宣傳他的仁義之說,這在莊子看來太過於招搖,太功於巧智。孔子的行為就像舉著日月走路一樣,有悖於莊子倡導的無為,所以孔子在莊子的筆下就變成了這個樣子。

莊子如此針對孔子,全是因為他的那套仁義之說。所以,當孔子去跟老子說仁義時,老子說:“飛揚的米糠掉進眼睛,天地四方看起來位置都變了;蚊子叮咬皮膚,讓人整夜都無法入睡。仁義作祟而擾亂我的心,沒有比他更大的禍害了。”仁義之所以會擾亂人心,是因為他讓人失去了原有的淳樸。而且仁義一旦被人利用,那麼就會出現“盜亦有道”的現象,所以莊子說:“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蹠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那什麼是“盜亦有道”呢?大膽猜測屋內的寶藏,這是聖;入內時領先,這叫勇;撤退時殿後,這叫義;判斷進退時機,這叫智;分贓公平,這叫仁。這就是莊子說的“盜亦有道”。說到“盜亦有道”,我們就不得不說說“儒者盜墓”的故事了。儒者盜墓時,也會用到《詩》和《禮》。大儒生傳話下去:“太陽已經出來了,事情進展如何?”小儒生說:“裙子和上衣還沒脫下來,口裏還含著一顆珠子。”大儒生說:“《詩》上早就說過:‘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你抓著他的鬢發,按著他的胡須,用鐵錘敲他下巴,慢慢撥開他的兩頰,不要弄壞了口裏的珠子。”小儒生聽大儒生的指揮,這是禮,一邊盜墓還一邊吟詩,恐怕也隻有儒者做得到了。

這就是喜歡冷嘲熱諷的莊子,有幾分刻薄,又有幾分機智;有幾分不羈,又有幾分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