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藝術品為何鮮豔依舊
敦煌石窟以其壁畫、塑像聞名於世,而顏料使得石窟藝術更加絢麗多彩。敦煌石窟不僅是世界上偉大的藝術寶庫,還是一座豐富的顏料標本博物館。豐富多彩的敦煌石窟藝術寶庫中,為我們保存了古代千百年間十餘個朝代的大量彩繪藝術的顏料樣品,是研究我國古代顏料發展史的重要資料。敦煌石窟的壁畫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這些經曆了千百年的壁畫,至今仍然光彩鮮豔,金碧輝煌。各種顏料曆經千百年自然演變的情況在畫麵上得到了真實的反映。它們的耐光、耐磨、耐久等性能在這座特殊的天然實驗室中得到了經久的考驗。可是為什麼時間漫漫,顏色卻鮮豔依舊?
敦煌壁畫中的千手觀音
麵對這樣的謎題,也為了讓更多的藝術美流傳下去,許多學者開始了艱辛的尋覓之旅。
根據國內外對敦煌石窟藝術所用顏料的分析可知,這裏的顏料大體可分為無機顏料、有機顏料和非顏料物質3種類型。無機顏料中的紅色有朱砂、鉛丹、雄黃、絳礬;黃色有雌黃、密陀僧;綠色有石綠、銅綠;藍色有青金石、群青、藍銅礦;白色有鉛粉、白堊、石膏、熟石膏(又稱半水石膏)氧化鋅、雲母;黑色主要是墨。此外,壁畫、彩塑上還應用了金箔、金粉。有機顏料紅色有胭脂(紅花提取物);黃色有藤黃;藍色有有機藍(靛藍)。
非顏料的可用作顏料的矽
礦物質以白色為多,如高嶺石、滑石、石英、白雲石,還有碳酸鈣鎂石、角鉛礦、氯鉛礦、硫酸鉛礦等,都是古代富有經驗的民間畫工因地製宜挑選來做顏料代用品的。其中滑石是含鎂的水合矽酸鹽,葉蛇紋石是一種鎂的含水矽酸鹽,化學成分是Mg[(OH)SiO(OH)]或MgSiO(OH)。敦煌石窟主要顏料的應用比阿富汗著名的巴米羊石窟,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中國新疆庫車的克孜爾石窟、吐魯番的伯孜克裏克石窟,甘肅炳靈寺、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等大量石窟寺廟彩繪藝術所用顏料都多。比同時期的全國各地的墓室壁畫、畫像磚所用的顏料更多。比中國古代繪畫論著記載、繪畫作品使用的顏料更豐富。
在所應用的30多種顏料中,其中個別顏料在繪畫中是很早就使用的,並且史料沒有記載。例如:青金石、密陀僧、絳礬、銅綠、雌黃、雄黃、雲母粉、葉蛇紋石、石膏等顏料的使用等等。所有這些都反映出我國古代在化學工藝方麵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青金石
青金石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玉石之一。青金石因其“色相如天”(亦稱“帝青色”或“寶青色”),很受中外帝王的器重。所以,在中國古代多被用來製作皇室的各種玉器工藝品。由於青金石具有美麗的天藍色,所以,我國古代很早就把它作為彩繪用的藍色顏料。
青金石顏料
而敦煌石窟是應用青金石顏料時間最長、用量最多的地點之一。在北朝至元的石窟壁畫、彩塑藝術中都應用了青金石顏料。世界上隻有阿富汗等幾個國家出產青金石,截至目前,在中國還沒發現有青金石的礦產資源。
綠鹽和銅綠
我國史書中記載了2種含銅化合物:綠鹽和銅綠,其化學成分是氯化銅(CuCl2·2H2O)。綠鹽又名鹽綠,最早是西北新疆等地少數民族的地方特產。較早記載綠鹽製備方法的是唐代醫學家蘇敬的《新修本草》。五代李珣的《海藥本草》曰:“綠鹽,出波斯國,生石上,舶上將來謂之石綠,裝色久而不變。中國以銅、醋造者,不堪入藥,色也不久”。由於古代文獻中“綠鹽”、“鹽綠”常與礦物顏料相關,而且形狀、顏色的描述都以扁青、空青為例,甚至幹脆稱為“石綠”,所以,古代“綠鹽”、“鹽綠”除了作為醫藥、煉丹藥物等外,也作為彩繪綠色顏料應用。
據目前的科學分析結果可知,以氯銅礦、水氯銅礦作為綠色顏料使用以我國西北地區為最早,應用最廣泛的是甘肅河西走廊各地石窟和墓室彩繪壁畫。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等)應用的時間最長,用量最多。從北涼(397-439年)到元代千餘年間一直應用。
黃丹
古代所利用的鉛化合物中有兩種叫做“黃丹”的鉛氧化物,那就是紅色的Pb3O4(四氧化三鉛)和黃色的PbO(氧化鉛)。在古代的煉丹、醫藥本草及其他著作中還有“密陀僧”等不同的名稱。唐代著名煉丹家張九垓《金石靈砂論》中最早明確了密陀僧與鉛的關係:“鉛者黑鉛也,……可作黃丹、胡粉、密陀僧。”經對莫高窟最早的7個北涼時期的洞窟顏料進行分析,其中在北涼268、272的4個顏料樣品中分析出PbO,而且這4個樣品都是單一的PbO,沒有Pb3O4及其他紅色顏料混入。由此可知,在我國黃丹作為壁畫顏料的應用,最遲不會晚於3世紀。到了唐代,密陀僧作為繪畫顏料已很普遍。在敦煌莫高窟盛唐205窟壁畫中也發現有此顏料。我國古代有近30種文獻記載了關於敦煌一帶(瓜、沙二州)出產黃礬、綠礬、絳礬、金星礬(鐵礬)的情況。絳礬可由綠礬焙燒製得。綠礬在空氣中經大火焙燒,析出結晶水的同時會被空氣氧化成為紅色,驅盡其中水分後,即成為棕紅色猶如黃丹的粉末,古時稱為絳礬。北宋蘇頌編撰的《圖經本草》記載了鑒別綠礬的方法。絳礬不僅是名貴的藥品、煉丹的原料,而且也是自唐以來在敦煌石窟壁畫、彩塑中使用的紅色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