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乾隆盛大的江南之行(1 / 1)

四十二、乾隆盛大的江南之行

幾個田田漾細風,乍看綠葉想花紅。昆明湖上浮輕舫,六月春光訝許同。

——乾隆《曲院風荷》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舫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江南自古以來就是個景美人甜、富庶繁華的地方,人人都說江南好,人人都往江南跑,乾隆就在這一行列之中。不過作為帝王,他的出遊方式當然不同於常人。

乾隆在《禦製南巡記》中說:“予臨禦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由此可見南巡在乾隆心中的地位。那麼乾隆為何要南巡呢?據他所下的上諭來看,大概是因為江浙地方官員的恭請,加之於效仿聖祖、考察民情、遊覽名勝三個動機。跟康熙皇帝一樣,乾隆一共進行了六次南巡,“其間奉皇太後以行者四,僅率諸皇子以行者二”。

乾隆下江南,可謂是陣勢龐大,浩浩蕩蕩,影響力不可小覷。據《清稗類鈔》記載:乾隆第五次南巡時,禦舟快要到達鎮江了,遙望相距約十餘裏的岸上,有一個大桃,碩大無朋,顏色紅翠可愛。禦舟將近,忽然間煙火大發,光焰四射,蛇掣震騰,幾炫人目。不一會兒,大桃轟的一聲裂開了,隻見桃內搭建著劇場,上麵有數百人,正上演著壽山福海新戲劇。

這時各處紳商都來爭炫奇巧,其中以兩淮的鹽商最積極,凡是有一技一藝之長的人,都被重金聘請過來。又有人揣知乾隆喜歡談論禪理,就到處去尋訪高僧,奈何寺中實在沒有那麼多名僧,所以稍微懂一點內典的文人,就被拉去剃度,充當僧人迎駕。紳商與文人之間還立了契約,剃度的文人倘蒙聖恩,就必須永遠做僧人,為此他會得到萬餘金的報酬,若沒有得到聖恩,就可以聽任他還俗,不過也可以得到數千金,所以當時稍微讀了些書的人都撈了一筆。

大桃中藏著劇場,上演著大戲,可為乾隆安排的戲劇可不止這一出。南巡時須演新劇,但是由於時間倉促,就雇了幾十個名流撰寫《雷峰塔傳奇》,考慮到戲子可能不熟悉,就沿用了舊曲腔拍,方便唱演,如果有誰忘了曲文,也可以唱舊曲含混過去。這精心準備的《雷峰塔傳奇》很受乾隆的喜歡,乾隆的禦舟開行時,前麵有兩條船做向導,戲台就架在著兩條船上,對著禦舟演唱,乾隆看得不亦樂乎。

窺一葉而知千秋,當地紳商如此耗費迎接乾隆,而乾隆南巡不隻是看戲、談佛理,他還做了其他事情,其花費也肯定不少。多年後,乾隆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對軍機處一大臣說:“朕臨禦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

現如今,這股鋪張之風長盛不衰,為迎接高層的到來,很多下屬、商人們也如當年的紳商們迎接乾隆一樣煞費苦心,百般討好,為的是百姓,還是自己?大家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