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塊永不沉寂的石碑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視孝的國家,臥冰求鯉、黃香溫席這些關於孝的故事,至今還在流傳著。孝,是一種人性的光輝,散發著永恒的熱量,所以,一座因孝而建的廟,一塊因孝而立的碑,注定永不沉寂。
我要說的這塊碑,就是曹娥碑,此碑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而立,位於浙江省上虞的一個小鎮。讓我們將時光倒轉,順著那滾滾流淌的曹娥江水,回到東漢漢安二年五月五日。這一天正是端午,按照漢朝吳越一帶的習俗,端午節要祭祀潮神伍子胥,而曹娥的父親曹盱,能拉弦唱歌,做過巫祝。於是他就擔起了迎神的重任,駕著船逆流而上。誰也沒有想到,他這一去就再也回不來了,江水無情地淹沒了他的屍體,任誰怎麼找都找不到。此時,曹娥才十四歲,她望著江麵,絕望地嚎啕大哭,晝夜不停。就這樣,十七天後,她投江自盡,跟隨他父親去了。此事過去八年後,上虞縣官度尚把曹娥改葬於江南道旁,命邯鄲淳題了碑文。邯鄲淳文不加點,一揮而就,寫好了碑文。
這本就是一個孝的故事,再加上感人至深的文字渲染,曹娥廟因此吸引來了無數的憑吊著,書法家蔡邕就是其中一個。蔡邕來到碑前,已是暮夜了,然而他迫切地想看看碑文,所以就一邊用手摸著碑上的文字,一邊讀,完後在碑陰處題了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沒有人知道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據說有一次,曹操和楊修騎馬同行,路過曹娥碑時,看見了蔡邕題的“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這八個字。曹操問楊修是否知道這八個字的意思嗎?楊修正準備回答,曹操說:“你先別說,讓我想想。”直到走過三十裏路以後,曹操才說:“我已經明白那八個字的意思了,你說說你的理解,看我們倆是不是想地一樣。”楊修說:“黃絹,色絲也,並而為絕;幼婦,少女也,並而為妙;外孫為女兒的兒子,合而為好;‘齏臼’這個用來搗舂辛辣味的調味品的器具,其功用就是受納那些辛辣調味品,也即‘受辛’,而‘受’和‘辛’組合在一起就是漢字‘辤’,‘辤’‘辭’是異體字,因此是‘辭’字。這八個字就是‘絕妙好辭’四字,是對碑文的讚美。”曹操聽後驚歎道:“你的才思,真是快我三十裏啊。”
其他慕名而來的人,就不一一贅述了。讓我們回到現實,此刻屹立在曹娥碑前,我們雖聽不到曹娥那悲天慟地的哭聲,卻能從那久經歲月磨損的石碑上,感受到孝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分量。這樣一塊承載著人性與藝術性的石碑,會讓你不忍徑直從它旁邊走過,看也不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