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盤龍、羅刹、天音、幻瞳、修羅、瀝血、弑神、誅仙、阿鼻道、攝魂、束靈、神農。
……
他們的會輝煌已成為過去,成為傳說。
千年之後,修者,在這個世界崛起,他們,正締造著新的神話。
追求永生的人們啊,在這個世界上,不斷地探尋著,掙紮著,然而,死生輪回,從未有人擺脫。
永生,便可永樂?
永生,已不再是他們所奢求的,他們向往的,是長春不老。
千年的探索,他們,最終如願。
長春不老,源起於這樣一個起始平凡的人:辰道子。
生於修行世家的辰道子自幼隨父修行,時年二十便已小有所成,父親死後,他開始了離家的生活,喜好自在逍遙的他,每日遍訪名山,怎奈三十歲時,卻因病兩腿落下了殘疾,被迫終止旅行,擇一奇異山脈而居,此山脈雖怪石嶙峋,荒涼不毛,卻也算得清雅,最高一峰直衝雲霄,高不可測,主峰之外,又有七座高峰落於主峰四下,亂而有序,環於主峰,故此,辰道子為主峰取名為“雲峰”,其餘七峰為“七環”。本好遊山玩水的他,如今兩腿癱瘓,隻得在輪椅上苦挨光陰,不免心中生出了許多的寂寞,修行悟道,成了他打發時間所最常做的事。
歲月流轉,不知過了多少時日,在一日打坐之後,辰道子意外的感觸到,自己癱瘓的雙腿竟有了痛覺,又是數日,憑借著多年的修行,辰道子竟奇跡般的醫好了自己久病多年的雙腿,幾日後,辰道子重新踏上了旅程,走出了與世隔絕的“七環山”,與世人交談方知自己竟在七環山中虛度了二百餘年的光景,然其相貌卻無任何衰老之跡,初時,辰道子所言之事,世人難以信服。
憑借著在七環山兩百餘年間的苦修,辰道子三字很快便為世人所熟知,久之,求教者漸多,辰道子也極慷慨的將長春不老之法告於天下間的萬千修行之人,故在九州四海間享有極高的聲譽。世人皆以為辰道子已跳出生死之輪回,既得永生永樂,故稱其為“仙人”。然在三百餘年後,仙人病逝,無人知曉其終年,永生永樂之說不攻自破。
辰道子死後,其屍首被葬於七環山主峰雲峰腳下,其生前所收七子就此在七環山落腳,以‘仙人’的名義創立“無極門”,辰道子被尊為無極門祖師。
多年後,無極門在世間已是屈指可數的名門大派,但卻也漸成衰退之勢。祖師生前所著的“八字決”在後輩中已少有人可參悟其上乘,且無極門重視內修卻輕於外練,故雖為名門,卻難於在正道中首屈一指。
又是數年,無極門第六任繼承人在出遊之時與一孩童相遇,見其筋骨奇異,便將其收於坐下,親傳其武藝,久之其過人的天資漸漸展露,其師歡喜之餘,內心也是倍感不安,眼見徒弟的本領將要淩於自己之上,當即退位讓賢,將無極門交於了此人之手,無極門第七任掌門本姓古名清泉,世人稱其為“清泉上仙”,在古清泉繼承掌門之位後沒多久,便潛心閉關於雲峰之下的地下暗城,足有一百七十年未曾出關,不食不寢,已“八字決”為引,創下無數奇功妙法。出關之日,未有半分倦容,當即開始攀爬雲峰,在雲峰各處留刻自己所創之武學,越是高處,其所留之武學越是精奧,清泉上仙足足花費一百年光景,方從雲峰歸來,其所創之武學已盡數留於雲峰壁上,然而,最令人驚訝的是,清泉上仙足足花費了一百年,仍未攀至雲峰頂端。
從雲峰歸來後,古清泉一心想發揚無極門為天下正派之龍首,以武學交流為名邀戰各派,無不戰勝,不出一年,無極門已在名門正派中首屈一指,為天下正道之領袖。
就在所有人都認為古清泉已再無敵手之時,一名男子的出現,令所有人都為之驚愕。沒有人知道他姓甚名誰,師承何處,古清泉支走了無極門千餘名弟子後與之於七環山展開交戰,此戰無人得以親眼所見,戰後,神秘男子將一柄古劍交於古清泉之後便默默地離開了,留給了世人無盡的猜想。此後,古清泉便停止了與天下諸派的會武,再未出地下暗城一步,多年後,抑鬱而終,終年七百四十七歲。
正派之中,除無極門之外,可以背負名門二字的,放眼天下,出了“天池崖”,再無其他。
天池崖比之無極門創派稍晚,其祖師“長壽怪叟”自幼筋骨奇異,乃習武之奇才,少時曾與永樂仙人辰道子想遇,辰道子見其筋骨不凡,預收作弟子,但他隻想平凡終了一生,辰道子不願強求,便搖手作罷,連連歎息。終於,在其古稀之年的一場大病之後,開始漸漸接觸武學以便強身,怎知竟癡迷於武學不能自拔,七十八歲時不顧兒孫們的阻攔毅然走出家門,在外修行,在一山洞中做了野人,並在此再次與辰道子相遇,辰道子在此小住了數日後離去,又多年後回到故園,然一切卻早已物是人非,百般無奈之下,重新回到穴居的洞中,將自己生平所研習之武學與平生遭遇留於壁上,最後刻下了長壽怪叟的名號,不知過了多少年,一行旅客經此,因大雨被困於石洞之中,無意間發現了壁上所刻,待雨停之後,眾人收拾行裝打算上路,卻有一人癡迷於壁上所刻,不願離去,此後數年間,每日對壁度日,渴飲山泉,餓食野果,待將壁上所刻盡數銘記之後,將壁刻銷毀,離開洞穴,拜訪天下各派,談論武學修真之法,以長壽怪叟之徒“孫壽人”自居。五十年後在北方極寒之地正式立派‘天池崖’,將長壽怪叟之武學心法歸納總結之後編著《古經》,然在世人眼中,天池崖算不得名門大派,此後三百年間天池崖一直不為世人所重視,門下弟子也越發稀少,待傳至第三任掌門之時,門下弟子已所剩無幾,到了後繼無人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