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清兵入關”後的滿服風波
“清軍入關”以前,凡是被攻占的屬於明朝版圖的地區,當地的官民都被強製前額剃發、後腦勺留發編成辮子垂留在後背,以表示歸順之意。這種強迫易服的方式太過激烈,遭到了太多人的憤恨。到了皇太極執政時,有一些儒臣忍無可忍,便開始冒死勸諫,希望皇太極采用漢服製度。對此的反應是,在公元1636年(崇德元年)11月,皇太極召集了諸王貝勒、固山額真、都察院官員等聚在翔鳳樓。然後他命令弘文院給大家宣讀金世宗完顏雍的曆史,完畢之後,他對大家說:“先是儒臣巴克什·達海·庫爾德(即博士)屢勸朕改滿洲衣冠,效漢人服飾製度,……朕試為此喻,如我等於此,聚集寬衣大袖,左佩矢,右挾弓,忽遇碩翁科羅巴圖魯·勞薩(指雄鷹一般的勇士)挺身突入,我等能禦之乎?”在座的那些諫臣一時都無言以對,隻是沉默。皇太極看了看眾人的反應,接著說:“若廢騎射,寬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後食,與尚左手之人何以異耶!朕發此言……恐後世子孫忘舊製,廢騎射以效漢人俗,故常切此慮耳。”皇太極的話可謂十分有說服力,雖是滿族取得天下,但要居安思危,穿以騎兵打仗輕便的滿服,才能隨時化險為夷,而寬衣大袖的漢服隻不過是阻礙人行動甚至會因此丟掉性命的無用之物。因此也沒有大臣有充足理由反對得了皇太極。
但是如此暴力地對待漢族,矛盾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更加尖銳,到了順治帝在北京建都時,當時南方還未平定,皇太極也剛去世一年,順治帝不敢在服飾上采取任何措施,隻是保持原狀靜觀其變罷了。《東華錄》記載:“順治元年,……予曾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剃發,以別順逆,今聞甚拂民意,……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祖束發,悉從其便。”但到了第二年六月,江南剛剛平定,他的態度大變,立刻下了命令,“各處文武軍民,自應金令剃發,倘若不從,軍法從事”。據《研堂見聞雜錄》中記載,當時在民間對此命令的實行也是非常嚴厲,比如,明朝士儒的方巾就是被禁戴的,若在自己家裏戴方巾被人看見,馬上就會大禍臨頭。如此嚴厲的責罰,令漢族人非常不滿,上書勸諫官員也屢見不鮮,因此皇帝借鑒了金之俊的比較靈活的“十從十不從”建議,矛盾方有緩解。
到了乾隆皇帝時期,勸諫服漢服者依然不斷。乾隆皇帝學皇太極,也來了個現身說法。他穿了漢服召見王親大臣,問他們自己是否像漢人,眾人沉默,隻有一位臣子說:“皇上能夠真誠地欣賞漢服,但滿族人可不這樣認為。”這正是乾隆想要的反應,接著他又搬出祖先訓誡,表明自己的心意,“衣冠必不可輕言改易”。然而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在保存的乾隆皇帝禦用朝服和吉服上麵及乾隆皇帝的朝服像中,有漢族皇帝袞服的重要紋飾——“十二章”紋樣,且紋樣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在乾隆以前可沒有這種現象。可見乾隆帝在服飾觀念中是穩中有變的,他隻是在服裝款式上恪守滿族風格,但對於服飾紋飾,卻主張“潤色章身,即取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