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

我的書一向是很安靜地走向讀者的,唯有這一本似乎是一個例外。初版之時,始則招來了媒體的一陣喧嘩,繼而又給我惹來了一場官司。它本來也是一本安靜的書,卻因為圍繞著它的噪音而不得安寧了。四年半後的今天,這些噪音皆已沉寂,我把它重新出版,相信它可以在一種於它合宜的氛圍中與讀者見麵了。

本書初版之時,一位朋友對我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是:這本書出晚了。第二句是:這本書出早了。我懂他的意思。嚴肅地反思自己的經曆,原是早該有人來做的一件事。然而,在這個娛樂化的時代,人們不能容忍嚴肅,非把嚴肅化為娛樂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幹脆把戲侮嚴肅當作一種娛樂。好在媒體是不會在某一個話題上長久停留的,它必須不斷製造新的熱鬧方可生存,從而使任何目標物都不會被糾纏得太久。

至於因本書引起的那場官司,既然對方敗訴,我就不說什麼了。雖然這場官司使所涉及的事情真相更清楚也更具體了,但是,鑒於本書的記述基本準確,且不是重點內容,我決定既不做修改,也不做補充。排除了節外生枝的幹擾,對本書的閱讀會更加純粹。

我的經曆實在是很平凡的,如果本書中的確有一些對於讀者有價值的東西,那肯定不是這些經曆,而是我對這些經曆的態度。我自己認為,我基本上做到了兩點。一是盡可能地誠實,正視自己的任何經曆,包括不愉快的經曆,把經曆當做人生的寶貴財富。二是盡可能地超脫,從自己的經曆中跳出來,站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上看它們,把自己當做認識人性的標本。我相信,無論誰隻要用這樣既誠實又超脫的眼光看自己,一切外部經曆都可以轉化成心靈的財富,一切隱私都可以還原成普遍的人性現象。

作為中國社會近幾十年巨大變遷的親曆者,我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對不同時期的時代實景也做了比較詳盡的描述。其中,第二部《北大歲月》描述了文革前和文革中的思想文化專製,第三部《農村十年》描述了文革後期的中國農村,第四部《走在路上》描述了改革初期的解凍。我隻寫我看到的實景以及與之關聯的個人命運和心境,不用今天的理論去規範它們,或許另有一種價值吧。

我對本書不盡滿意,我的不滿集中在第四部,這一部的敘事節奏與前三部很不合拍,顯得跳躍、斷裂、繁簡失衡。這也是我的好幾位朋友的感覺。這一部肯定是要重寫的,不過不是現在,今後適當的時候,我也許會把它獨立出來,專寫一本敘述一九七八年後生活和心靈曆程的書。

本書初版於二〇〇四年七月,與長江文藝出版社簽訂了為期三年的合同。合同期滿一年多了,市場上已難覓正版本,盜版本則到處可遇,還有各種盜編的《周國平作品集》(我從未出過這個名稱的書)必把本書收進去,可知它仍頗受讀者的歡迎。現在,我把此書交給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既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需要,但願也能對盜版起一點遏製作用。

周國平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