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輯 未知死焉知生2(1 / 3)

第十一輯 未知死焉知生2

平凡生命的絕唱

——《我們在天堂重逢》中文版序言

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女突然患了肺癌,發現時已是晚期,死於十六歲半。十年後,她的母親寫了這本書,回憶了女兒從發現患病到去世的一年中的經曆。作者不是一個作家,隻是一個母親,也許這正是本書的一個優點,用拉家常一樣樸素的筆觸來敘述一個悲傷的家庭故事,自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事實上,我們平凡生活中的一切真實的悲劇都仍然是平凡生活的組成部分,平凡性是它們的本質,詩意的美化必然導致歪曲。

讀完這本書,最使我難忘的是伊莎貝爾臨終前的表現。自從知道自己患了絕症以後,這個十六歲的少女懷著最熱烈的求生的渴望,積極配合治療,經受了多次化療的痛苦折磨,但未能阻止病情的惡化。有一天,她接受了一次肺部透視檢查,結果表明腫瘤已進一步擴散。她當即平靜地做出了安樂死的決定,並要求立即執行。醫生把針頭插進了她的血管,點滴瓶裏的藥物將使她逐漸睡去,不再醒來。在神智還清醒的幾十分鍾裏,她始終平靜而又風趣地和守在周圍的親人交流。她告訴弟弟,當他第一次幽會的時候,她會坐在他的肩膀上悄悄耳語,替他出謀劃策。她祝願家人幸福,並且許諾說,如果他們的生活中出現什麼問題,她會跟親愛的上帝稍微調調情,讓上帝通融一下。她分別向爸爸和媽媽約定每天會麵的時刻。她問媽媽,她到了天堂,從未見過麵的外公外婆是否會認識她。她的聲音越來越微弱,終於沉入寂靜,而她的生命是在兩天後結束的。

這個臨終的場麵是感人至深的。年僅十六的伊莎貝爾能夠如此尊嚴地走向死亡,她的勇氣從何而來?以她的年齡,她不可能對生死問題做過透徹的思考。她也不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並不真正相信死後的生命。在她彌留期間,有人送來幾本關於死後生命的書,她不屑一顧,在日記裏寫道:“我才不會去讀那些破書呢。”她還叮囑過母親,在她死後,倘若牧師想安慰他們,就給他讀她的日記,因為“這樣可以免去一些廢話”。書中收錄了這些日記,而我們讀到,直到實施安樂死的當天,她在日記裏表達的仍是對治愈的盼望和對死的恐懼。不,她沒有找到任何理由使自己樂於接受死。然而,當她看清死的不可避免時,仿佛在一瞬間,她坦然了。關於她的最後的勇氣的來源,作者分析得對:“你的坦然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受了那個最重大的決定的影響:我們一直生活在真實中。”在整個過程中,醫生和家人沒有向病人隱瞞任何事情,彼此有著最深的溝通。我相信,正是在這樣一種信任氛圍的鼓勵下,在伊莎貝爾的內心深處,有一種偉大的自尊悄悄地、以她自己也覺察不到的方式生長起來了,並在最後的時刻放射光芒。

書中還有一個情節是必須提一下的。在準備實施安樂死之時,伊莎貝爾的弟弟從外地趕到了醫院。他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眼前的事實,請求醫生繼續對姐姐進行治療。這時候,做母親的心痛欲碎,但卻用異常堅定的口氣說:“凡是不尊重伊莎貝爾自己的決定的人,一律不準進入她的病房。”讀到這裏,我不由得對這位母親充滿敬意。毫無疑問,在女兒的血管中流著這位平凡母親的高貴的血。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德國故事,我在讀時常常想到,在中國的許多家庭裏,也曾經或者正在上演類似的故事。多麼年輕美麗的生命,突然遭遇死症的威脅,把全家投入驚慌和悲痛之中,這是人世間最平常也最淒愴的情景之一。無論誰遭此厄運,本質上都是無助的,在盡人力之後,也就隻能聽天命了。想到這一點,我真是感到無奈而又心痛。

2001.11

正視死亡

1

哲學正是要去想一般人不敢想、不願想的問題。作為一切人生——不論偉大還是平凡,幸福還是不幸——的最終結局,死是對生命意義的最大威脅和挑戰,因而是任何人生思考繞不過去的問題。

2

中國的聖人說:“未知生,焉知死?”西方的哲人大約會倒過來說:“未知死,焉知生?”中西人生哲學的分野就在於此。

3

我最生疏的詞:老。我最熟悉的詞:死。盡管我時常沉思死的問題,但我從不覺得需要想一想防老養老的事情。

4

我常常觀察到,很小的孩子就會表露出對死亡的困惑、恐懼和關注。不管大人們怎樣小心避諱,都不可能向孩子長久瞞住這件事,孩子總能從日益增多的信息中,從日常語言中,乃至從大人們的避諱態度中,終於明白這件事的可怕性質。他也許不說出來,但心靈的地震仍在地表之下悄悄發生。麵對這類問題,大人們的通常做法一是置之不理,二是堵回去,叫孩子不要瞎想,三是給一個簡單的答案,那答案必定是一個謊言。在我看來,這三種做法都是最壞的。正確的做法是鼓勵孩子,不妨與他討論,提出一些可能的答案,但一定不要做結論。讓孩子從小對人生最重大也最令人困惑的問題保持勇於麵對的和開放的心態,這肯定有百利而無一弊,有助於在他們的靈魂中生長起一種根本的誠實。

5

我們對於自己活著這件事實在太習慣了,而凡是習慣了的東西,我們就很難想象有朝一日會失去。可是,事實上,死亡始終和我們比鄰而居,它來光顧我們就像鄰居來串一下門那麼容易。所以,許多哲人主張,我們應當及早對死亡這件事也習慣起來,以免到時候猝不及防。在此意義上,他們把哲學看作一種思考死亡並且使自己對之習以為常的練習。

6

人皆怕死,又因此而怕去想死的問題。哲學不能使我們不怕死,但能夠使我們不怕去想死的問題,克服對恐懼的恐懼,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對死的自由。

7

死是哲學、宗教和藝術的共同背景。在死的陰鬱的背景下,哲學思索人生,宗教超脫人生,藝術眷戀人生。

美感骨子裏是憂鬱,崇高感骨子裏是恐懼。前者是有限者對有限者的哀憐,後者是有限者對無限者的敬畏。死仍然是共同的背景。

8

時間給不同的人帶來不同的禮物,而對所有人都相同的是,它然後又帶走了一切禮物,不管這禮物是好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