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論真性情(1 / 3)

第一輯 論真性情

我的人生觀若要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真性情。我從來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標,覺得隻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沒有虛度了人生。所謂真性情,一麵是對個性和內在精神價值的看重,另一麵是對外在功利的看輕。

在義與利之外

“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中國人的人生哲學總是圍繞著義利二字打轉。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曾經有過一個人皆君子、言必稱義的時代,當時或許有過大義滅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見的是假義之名逐利的偽君子和輕信義的旗號的迂君子。那個時代過去了。曾幾何時,世風劇變,義的信譽一落千丈,真君子銷聲匿跡,偽君子真相畢露,迂君子豁然開竅,都一窩蜂奔利而去。據說觀念更新,義利之辨有了新解,原來利並非小人的專利,倒是做人的天經地義。

“時間就是金錢!”這是當今的一句時髦口號。企業家以之鞭策生產,本無可非議。但世人把它奉為指導人生的座右銘,用商業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結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種企業,使人際關係成了一個市場。

我曾經嘲笑廉價的人情味,如今,連人情味也變得昂貴而罕見了。試問,不花錢你可能買到一個微笑,一句問候,一丁點兒惻隱之心?

不過,無須懷舊。想靠形形色色的義的說教來匡正時弊,拯救世風人心,事實上無濟於事。在義利之外,還有別樣的人生態度。在君子小人之外,還有別樣的人格。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說:“至人喻以情。”

義和利,貌似相反,實則相通。“義”要求人獻身抽象的社會實體,“利”驅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質利益,兩者都無視人的心靈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義”教人奉獻,“利”誘人占有,前者把人生變成一次義務的履行,後者把人生變成一場權利的爭奪,殊不知人生的真價值是超乎義務和權利之外的。義和利都脫不開計較,所以,無論義師討伐叛臣,還是利欲支配眾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是緊張。

如果說“義”代表一種倫理的人生態度,“利”代表一種功利的人生態度,那麼,我所說的“情”便代表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它主張率性而行,適情而止,每個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義,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為你僅在於你的真實“自我”。生命的意義不在奉獻或占有,而在創造,創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積極展開,是人在實現其本質力量時所獲得的情感上的滿足。創造不同於奉獻,奉獻隻是完成外在的責任,創造卻是實現真實的“自我”。至於創造和占有,其差別更是一目了然,譬如寫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帶來的名利地位,創造注重的隻是創作本身的快樂。有真性情的人,與人相處唯求情感的溝通,與物相觸獨鍾情趣的品味。更為可貴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為利所逐的時代,他接人待物有一種閑適之情。我不是指中國士大夫式的閑情逸致,也不是指小農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種不為利驅、不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懷。仍以寫作為例,我想不通,一個人何必要著作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詩足矣。倘無此奢求,則隻要活得自在即可,寫作也不過是這活得自在的一種方式罷了。

肖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我曾經深以為然,並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輕鬆俏皮。但仔細玩味,發現這話的立足點仍是占有,所以才會有占有欲未得滿足的痛苦和已得滿足的無聊這雙重悲劇。如果把立足點移到創造上,以審美的眼光看人生,我們豈不可以反其意而說: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當然,人生總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輕利的人所體味到的辛酸悲哀,更為逐利之輩所夢想不到。但是,擺脫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許多瑣屑的煩惱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氣度些。我無意以審美之情為救世良策,而隻是表達了一個信念:在義與利之外,還有一種更值得一過的人生。這個信念將支撐我度過未來吉凶難卜的歲月。

豐富的安靜

我發現,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我喜歡過安靜的日子。

當然,安靜不是靜止,不是封閉,如井中的死水。曾經有一個時代,廣大的世界對於我們隻是一個無法證實的傳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被鎖定在一個狹小的角落裏,如同螺絲釘被擰在一個不變的位置上。那時候,我剛離開學校,被分配到一個邊遠山區,生活平靜而又單調。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條河,更像是一口井。

後來,時代突然改變,人們的日子如同解凍的江河,又在陽光下的大地上縱橫交錯了。我也像是一條積壓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裏奔騰起伏,把我的成年歲月變成了一道動蕩不寧的急流。

而現在,我又重歸於平靜了。不過,這是跌宕之後的平靜。在經曆了許多衝撞和曲折之後,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終於來到一處開闊的穀地,彙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經流連於阿爾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雲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藍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轉,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麵寂靜如鏡。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靜。每天,我在家裏讀書和寫作,外麵各種熱鬧的圈子和聚會都和我無關。我和妻子女兒一起品嚐著普通的人間親情,外麵各種尋歡作樂的場所和玩意也都和我無關。我對這樣過日子很滿意,因為我的心境也是安靜的。

也許,每一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是需要某種熱鬧的。那時候,飽脹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為自己尋找一條河道,確定一個流向。但是,一個人不能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托爾斯泰如此自述:“隨著年歲增長,我的生命越來越精神化了。”人們或許會把這解釋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時,托爾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齡人、甚至比許多年輕人更充滿生命力。毋寧說,唯有強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發展。

現在我覺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泰戈爾曾說:外在世界的運動無窮無盡,證明了其中沒有我們可以達到的目標,目標隻能在別處,即在精神的內在世界裏。“在那裏,我們最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寧。在那裏,我們遇見我們的上帝。”他接著說明:“上帝就是靈魂裏永遠在休息的情愛。”他所說的情愛應是廣義的,指創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愛心,而這一切都超越於俗世的爭鬥,處在永久和平之中。這種境界,正是豐富的安靜之極致。

我並不完全排斥熱鬧,熱鬧也可以是有內容的。但是,熱鬧總歸是外部活動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動倘若沒有一種精神追求為其動力,沒有一種精神價值為其目標,那麼,不管表麵上多麼轟轟烈烈,有聲有色,本質上必定是貧乏和空虛的。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裏麵空無一物。”

自己的園地

你們讀過法國作家聖埃克絮佩裏寫的《小王子》嗎?如果沒有,那就太可惜了,一定要找來讀一讀。在我看來,它是世界上最棒的一篇童話,哪怕你們拿全世界的唐老鴨和聖鬥士來跟我交換,我也決不肯。

童話的主人公是一個小王子,他住在一顆隻比他大一點兒的星球上,與一株玫瑰為伴,天天為她澆水。有一天,他和玫瑰花拌了幾句嘴,心裏煩,便離開他的星球,出去漫遊了。他先後到達六顆星球,遇見了一些可笑的大人。例如有一個商人,他的全部事情就是計算星星,他把這叫做“占有”。他就為“占有”而活著。他告訴小王子,他已經“占有”了一億零一百六十二萬二千七百三十一顆星星。小王子問他:“你拿它們做什麼呢?”他答:“我把它們存到銀行裏去。”小王子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商人便解釋說:“這就是說,我在一張紙條上寫下我的星星的數目,然後把這張紙條鎖在抽屜裏。”小王子問:“這就完了嗎?”商人答:“當然,這樣我就很富啦。”在別的星球上,小王子遇見的大人們也都在為他不明白的東西活著,什麼權力、虛榮、學問呀。他心想:大人們真是怪透了。

小王子最後來到地球。在一片盛開的玫瑰園裏,他看見五千株玫瑰,不禁懷念起他自己的那株玫瑰來。他的那株玫瑰與眼前這些玫瑰長得一模一樣,但他卻覺得她是獨一無二的。這是為什麼呢?一隻聰明的狐狸告訴他:“是你為你的玫瑰花費的時間,使你的玫瑰變得這麼重要。對於你使之馴服的東西,你是負有責任的。”

這句話說得好極了。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才會活得有意思。這愛好完全是出於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為了某種外在的利益,例如為了金錢、名聲之類。他喜歡做這件事情,隻是因為他覺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這就好像一個園丁,他僅僅因為喜歡而開辟了一塊自己的園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許多美麗的花木,為它們傾注了自己的心血。當他在自己的園地上耕作時,他心裏非常踏實。無論他走到哪裏,他也都會牽掛著那些花木,如同母親牽掛著自己的孩子。這樣一個人,他一定會活得很充實的。相反,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的園地,不管他當多大的官,做多大的買賣,他本質上始終是空虛的。這樣的人一旦丟了官,破了產,他的空虛就暴露無遺了,會惶惶然不可終日,發現自己在世界上無事可做,也沒有人需要他,成了一個多餘的人。

事實上,我們在小時候往往都是有真性情的。就像小王子所說的:“隻有孩子們知道他們在尋找些什麼,他們會為了一個破布娃娃而不惜讓時光流逝,於是那布娃娃就變得十分重要,一旦有人把它拿走,他們就哭了。”孩子並不問破布娃娃值多少錢,它當然不值錢啦,可是,他們天天抱著它,和它說話,便對它有了感情,它就比一切值錢的東西更有價值了。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看重的是它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它們在市場上能賣多少錢,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真性情。你們長大了當然不會再抱著一個破布娃娃不放,但是我希望你們不要丟掉小時候對待破布娃娃的這種態度,不要丟掉真性情,不要丟掉自己真正的愛好。

小王子十分幸運,他在地球上終於遇見了一個能夠理解他的大人,那就是這篇童話的作者。他和小王子特別談得來,不過,正因為如此,他在大人們中間真是非常孤獨。他和大人們談什麼都談不通,就隻好和他們談橋牌、高爾夫球、政治、領帶什麼的,而他們也就很高興自己結識了一個正經人。後來,小王子因為想念他的玫瑰花,回到那個小星球上去了。那麼,現在這位聖埃克絮佩裏在哪裏呢?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法國最出色的飛行員,在一次飛行中失蹤了。我相信,他一定是去尋找他的小王子了。

生命中不能錯過什麼

——《綠山牆的安妮》中譯本序

安妮是一個十一歲的孤兒,一頭紅發,滿臉雀斑,整天耽於幻想,不斷闖些小禍。假如允許你收養一個孩子,你會選擇她嗎?大概不會。馬修和瑪莉拉是一對上了年紀的獨身兄妹,他們也不想收養安妮,隻是因為誤會,收養成了令人遺憾的既成事實。故事就從這裏開始,安妮住進了美麗僻靜村莊中這個叫做綠山牆的農舍,她的一言一行都將經受老處女瑪莉拉的刻板挑剔眼光——以及村民們的保守務實眼光——的檢驗,形勢對她十分不利。然而,隨著故事進展,我們看到,安妮的生命熱情熔化了一切敵意的堅冰,給綠山牆和整個村莊帶來了歡快的春意。作為讀者,我們也和小說中所有人一樣不由自主地喜歡上了她。正如當年馬克·吐溫所評論的,加拿大女作家莫德·蒙格瑪麗塑造的這個人物不愧是“繼不朽的艾麗絲之後最令人感動和喜愛的兒童形象”。

在安妮身上,最令人喜愛的是那種富有靈氣的生命活力。她的生命力如此健康蓬勃,到處綻開愛和夢想的花朵,幾乎到了奢侈的地步。安妮擁有兩種極其寶貴的財富,一是對生活的驚奇感,二是充滿樂觀精神的想象力。對於她來說,每一天都有新的盼望,新的驚喜。她不怕盼望落空,因為她已經從盼望中享受了一半的喜悅。她生活在用想象力創造的美麗世界中,看見五月花,她覺得自己身在天堂,看見了去年枯萎的花朵的靈魂。請不要說安妮虛無縹緲,她的夢想之花確確實實結出了果實,使她周圍的人在和從前一樣的現實生活中品嚐到了從前未曾發現的甜美滋味。

我們不但喜愛安妮,而且被她深深感動,因為她那樣善良。不過,她的善良不是來自某種道德命令,而是源自天性的純淨。她的生命是一條雖然激蕩卻依然澄澈的溪流,仿佛直接從源頭湧出,既積蓄了很大的能量,又尚未受到任何汙染。安妮的善良實際上是一種感恩,是因為擁有生命、享受生命而產生的對生命的感激之情。懷著這種感激之情,她就善待一切幫助過她乃至傷害過她的人,也善待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和憐憫、仁慈、修養相比,這種善良是一種更為本真的善良,而且也是更加令自己和別人愉快的。

所以,我認為,這本書雖然是近一百年前問世的,今天仍然很值得我們一讀。作為兒童文學的一部經典之作,今天的孩子們一定還能夠領會它的魅力,與可愛的主人公發生共鳴,孩子們比我聰明,無須我多言。我想特別說一下的是,今天的成人們也應當能夠從中獲得教益。在我看來,教益有二。一是促使我們反省對孩子的教育。我們該知道,就天性的健康和純淨而言,每個孩子身上都藏著一個安妮,我們千萬不要再用種種功利的算計去毀壞他們的健康,汙染他們的純淨,扼殺他們身上的安妮了。二是促使我們反省自己的人生。在今日這個崇拜財富的時代,我們該自問,我們是否丟失了那些最重要的財富,例如對生活的驚奇感,使生活煥發詩意的想象力,源自感激生命的善良,等等。安妮曾經向從來不想象和現實不同的事情的人驚呼:“你錯過了多少東西!”我們也該自問:我們錯過了多少比金錢、豪宅、地位、名聲更寶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