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有兩件事情讓我萌發了寫這本書的念頭。
第一件事是我看到了一份調查結果。2002年,明略市場策劃有限公司就中學生對未來和理想的想法,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這次調查是以隨機抽樣的方式對上海市11所中學的初、高中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樣本量為372名。
調查顯示,92.9%的中學生希望成為有才華的人,有64.3%和78.6%的學生分別選擇了有錢和有權,有貌和英俊也分別有71.4%和39.3%的學生選擇。用很現實的目標代替了遠大的理想,這幾乎是這個時代的特征,連中學生也不能例外。
許多中學生存在十大問題:追求自己的理想的過程中,隻求結果,不重過程;與人交往過程中,隻要他人理解,不知理解他人;對於各種娛樂遊戲,沉湎其中,難以自拔;對於自己的能力才幹,想要表現自己,又不知怎樣才算是展現了自己的風采;對於自己的分數,想取得令人羨慕的成績,又不肯在平時下工夫;對於自己做錯的事,先是自己極力找借口,再是壓力下的被迫承認,不知深刻反思;對於自己遇到的一點困難與挫折,知難而退,而不會越挫越勇,迎難而上;對於自己的父母要求甚多,回報、體諒甚少;麵對自己的責任,逃避多於承擔;對於他人的長處與自己的不足,不能取長補短,隻知自我欣賞與妄自菲薄。
一代人的理想在某種程度上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特色,中學生的現狀令人擔憂。
第二件事情,是我無意中看到兒子陸誌洲寫的一篇文章,題目是《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希望》,看完心中良多感慨,特將全文抄錄如下:
在40年代的他們——戰亂之中,衣不整食不飽,那時的他們希望豐衣足食。
在60年代的你們——遇到空前的劫難,生活苦不堪言,那時你們希望歲月平安,吃好穿好。
在21世紀的我們——有漂亮的衣服、鮮美的食物,但貪婪的我們更希望天天吃上肯德基,天天穿上耐克衣。
我們不需要回想40年代的解放戰爭,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因為那充滿殺氣和血腥的戰場,那動亂的年月,距離我們已經那麼遙遠。其實我們隻需打開電視機,就可以回顧以前艱難的歲月、壯烈的年代,可懶惰的我們卻連電視都不打開,隻願沉醉於電腦的虛擬世界中……
或許我們能在虛擬世界中得到快樂,可是在現實世界中有大作為才是真英雄。
希望生活在21世紀裏無憂的少年們,也能醒悟過來。
原來現在的少年,雖然衣食無憂,心中也有憂患意識,也知道“在現實世界中有大作為才是真英雄”。這讓我對下一代也充滿了信心。
這兩件事情一正一反,讓我思考了很久。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讚曰:“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在新世紀的中國,少年更是國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