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輯 講演輯錄2(1 / 3)

第七輯 講演輯錄2

基礎教育

在基礎教育階段,智育的主要任務是兩個,一是培育良好的一般智力品質,二是牢固掌握基礎知識。

我一向認為,最重要的智力品質是好奇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具體到學習上,好奇心表現為對知識的強烈興趣,喜歡學習,獨立思考表現為鑽研和探索的能力,能夠自主學習。在小學和中學階段,首先應該讓學生喜歡學習,感受到智力活動的快樂,這是教育成敗的第一條標準。如果學生把學習看作一件痛苦的事情,對知識沒有興趣,我們就應該判定這個教育已經是失敗了。對知識沒有興趣,學習沒有了內在動力,基本上就完蛋了,不可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喜歡學習是前提,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學生初步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發揮主動性,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不要說小學和中學,大學也隻是一個開端,以後日子長了。我自己體會,真正大量學到東西,是走出校門以後的事情,是靠自學,但是中學和大學打基礎很重要,我在學校階段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自學,知道怎麼自己安排自己的學習。

一個人智力生活始終處於活躍的狀態,才能真正有所作為。這是一種內在的自由,教育的任務就是培育內在的自由,讓人們愛動腦筋,善動腦筋,能夠獨立思考,有精神追求。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如果人們普遍具有這種內在自由,這個國家就大有希望。一個國家也應該有外在自由,就是政治自由、民主政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隻有具有內在自由的人多了,這個外在自由才可能實現,才是可靠的。所以,教育狀況實際上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政治狀況,其作用不可小看。

外在自由還有一個含義,就是自由時間,也就是一個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在教育中,這個意義上的外在自由對於培育內在自由就非常重要了,是不可缺少的環境條件。所以,不可以把課程排得太滿,要讓學生有自由時間。現在的中小學生都那麼忙,全部時間被功課和作業占據,我女兒現在上小學,回家後的時間基本用來做作業,我想上中學一定會更忙。需要這樣嗎?應該這樣嗎?我自己上中學的時候,有大量時間可以用來讀課外書,現在的孩子基本上不可能了。我在這裏大談好奇心和獨立思考,我自己覺得是一種諷刺,是在畫餅充饑。在自由時間被剝奪殆盡的情況下,快樂和自主的學習無從談起,學習成了讓人疲於應付的繁忙事務,這當然是違背教育的本義的。

除了自由時間,學生成長還有一個重要的環境條件,就是教師。教師自己應該是具有內在自由的人,有活潑的智力生活,在他們的引導和熏陶下,學生最容易也成為這樣的人。教師當然要傳授知識,但是更重要的作用是育人,就是用你的人格、你的優良心智去影響孩子們。熏陶是不教之教,好的素質是熏陶出來的,你沒有刻意去教,但是實際上起的效果是最好的,是最有效又似乎最省力的教育,好像沒有費什麼力氣,實際上最有效。事實上,如果老師的素質足夠好,即使在應試體製下,他們也會努力實施素質教育,找竅門對付應試,盡量少花時間,為孩子們爭取更多的自由時間。

上麵我講的是一般智力品質的培育。毫無疑問,在基礎教育階段,掌握基礎知識也非常重要。事實上,在智力教育的問題上,最艱難的就是中學,中學是矛盾的焦點。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有一個觀點,他說智力發展是分階段的。從幼兒期到小學是一個階段,他稱之為浪漫階段,特點是自由,對孩子不要給負擔,就是好玩,讓他們在遊戲中學習,趣味性為主。然後是中學階段,他稱之為精確階段,相對來說,知識的接受比小學時重要,甚至比大學階段重要,要精確地掌握,打基礎要紮實,這個階段自由不是主旋律,自由要服從於紀律。到了大學階段,是綜合運用階段,自由又成為主旋律了,他說學生們在中學階段伏案於課業,進大學後就要站起來環顧世界了。現在大學生也比中學生自由得多,不過他們不是環顧世界,而是談戀愛和玩電腦遊戲。中學裏太緊張了,好不容易熬過去了,要好好輕鬆一下了。

按照懷特海的說法,小學是自由,大學也是自由,唯獨中學是自由服從於紀律,要強調紀律。這是有道理的,原因就在於中學是學習基礎知識的階段,為了精確地、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不得不要花很多時間,這是必要的。中學生是最累的,即使不是應試教育,情況也是如此。但是,如果我們把重點放在素質教育上,使得學生真正熱愛學習,熱愛智力生活,覺得學習是快樂的事情,有了內在的動力,學習基礎知識一定會更容易。所以,培養一般智力品質和精確掌握基礎知識並不矛盾。

懷特海說,中學裏完美的教育是使得紀律成為自由選擇的結果,也就是說,中學是打基礎的時候,功課要紮實,基本的科目一樣少不了,學習任務最繁重,這個時候必須有紀律,但是要讓學生樂於遵守這種紀律,而不是靠強迫。這就要看老師的本事了,這個本事包括課程安排的水平、授課的藝術等,善於讓孩子們對必須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很高的要求,我覺得當中學老師要比當大學老師難多了,大學老師自己編教材,可以比較自由灑脫,中學老師必須用統一教材,又要教出水平來,是戴著鐐銬跳舞。

中學階段開了許多基礎課程,主要是數理化和文史哲兩大類,這些課程大抵是必要的,是要讓孩子們對於人類知識的範圍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就好像有了一張知識地圖。有了這張地圖以後,可以胸中有數,逐漸明確自己對哪個領域感興趣,想去哪個地方旅遊乃至定居,不會盲目地選擇。中學階段應該對人類知識的基本狀況有一個了解,在這個基礎上,初步形成自己的興趣方向,為上大學選擇專業做準備。同時,基礎知識學習也是基本素質的訓練。數理化是思維的訓練,尤其數學,對於訓練邏輯思維特別有益。我在中學時酷愛數學,解題其樂無窮,我自己感覺對我後來學哲學也大有幫助。文史哲是人文的熏陶和修養,即使你以後學理工科,也是不可缺少的。

語文教學

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語文都是主課。語文課應該培養什麼?我認為主要是兩個東西,一是心靈的感受能力,二是語言的表達能力。

語文教學不隻是教讀和寫,它應該也是情感教育,心靈教育,是人文熏陶,要培育學生的感受能力,擁有豐富的心靈,這是更重要的目標。德智體三育中的美育,實際上主要是通過語文教學進行的。明確了這一點,你教學就不會局限於語法之類了。

泰戈爾說過,如果他小時候沒有聽過童話故事,沒有看過《魯賓遜漂流記》和《一千零一夜》,現在他眼中的世界就不會這麼美好。他說的其實也是語文學習應該有的效果。一個人的內心受過文學的熏陶,被文學敞開了,和那些沒有受過熏陶的人相比,他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許多人對於自然的美、藝術的美、文化的美是沒有任何感覺的,他這一輩子多可憐啊,人生最美好的東西沒有享受到。物質上吃虧我們都很在乎,斤斤計較,其實精神上吃虧損失更大,最可悲的是自己還不知道。

當然,語文教學不隻是心靈教育,你內心有了豐富的感受,還要能夠表達出來,語文課還應該教你如何準確地表達。我們從小使用母語,在語文課上,我們要學習準確地使用母語,這是一種基本功。尼采非常重視母語學習在全部教育中的意義,他說母語是真正的教育由之開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對象,良好的母語訓練是一切後續教育工作的基礎。事實上,不管學生上大學後學什麼專業,一個基本要求是能夠正確地讀、想和寫,而這種正確性正是通過中學語文課打下基礎的。

具體怎麼教,我也說不好,我沒有當過語文老師,但是我當過學生,我可以說一說作為學生的體會。我在語文學習上應該說是基本過關的,現在有一定的寫作能力,我的體會是,對於我的寫作起最大作用的是兩個東西,一個是大量閱讀,一個是勤於動筆。從中學到大學,實際上我的主課是兩門,一個是看課外書,另一個是寫日記,大量時間都花在了這兩件事上,真正課內花的時間很少。回想起來,如果說我的語文水平真正有所提高,主要是通過這兩件事。當然,語文課也有作用,但是,如果沒有這兩個愛好,我相信語文課對我的作用就會非常有限。

這給了我一個啟發。語文課上教的是課內的閱讀和寫作,就是賞析課文和寫作文,但是目的不在這些課文和作文本身,而是為了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和能力,以及對寫作的興趣和能力。那麼,功夫就不能隻下在課內,課內隻起一個引路的作用,學生的興趣真正激發起來以後,他們也不會把自己限製在課內。所以,我就有一個標準,看這個語文老師的課上得好不好,我要看是不是有很多學生喜歡課外閱讀和寫作,如果形成了這樣的氛圍,這個班的普遍語文水平一定差不了。

從培養閱讀的興趣和能力來說,首先要有一定的閱讀量,不能光是課文,提倡興趣閱讀,讓每個學生一個學期讀幾本自己喜歡的書,十來本就更好。當然,這就要給學生時間。讀完以後,鼓勵他們寫讀書筆記,選擇自己最有體會的書,這個筆記可以當作文交上來,真有體會就會寫得不錯的。增加閱讀量還有一個辦法,叫指導性的拓展閱讀,是我前不久在蘇州中學看到的。語文課本裏麵收錄了很多作家的作品,他們的語文老師就根據自己的研究和學生的反饋,每個學期選擇一個作家,很不好意思,上個學期選的是我,把這個作家的作品基本買齊,在閱覽室裏設專架,供學生自由借閱。同時,讓每個學生自購這個作家的一本書。然後,在學期末,每人寫一篇相關的讀書筆記。我覺得這是一個好辦法,當然不要選我的,應該選擇更經典的作家,讓學生對他的作品有比較係統的了解。這樣六個學期下來,就有一定的積累了。

在興趣閱讀、拓展閱讀之外,當然還必須有深度閱讀。一般來說,用於深度閱讀的是課文,就是選定的範文。範文應該是真正的好作品,選那些在文學上和精神內涵上都有質量的優秀作品。現行教材裏的作品未必都是好作品,有的很平庸,有的意識形態色彩很濃,我認為語文教材是需要改革的。我主張多選經典作品,各民族都擁有優秀母語寫作的傳統,這個傳統存在於本民族的經典作品之中,它們理應成為語文學習的主要範本。

在閱讀過程中,最需要培養的是鑒賞力、判斷力和理解力,有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獨立思考。這個東西怎麼培養,很難有統一的方法,就看老師的水平了。你自己有這個水平,才能引導學生,也才能對學生的這些能力做出正確的判斷。我隻強調一點,對課文的理解一定不要用固定模式,不要有標準答案。我特別反對現在流行的範文分析方式,基本上都是分析主題思想,段落大意,摘出幾段話來,讓你分析這幾個句子是什麼含義,這種測試方式對真正提高閱讀能力毫無益處。據我所知,我的文章經常被用於這種測試。有一次,我的一個朋友的孩子正上高中,她把這樣一份卷子拿給我,是我的一篇文章,我記得是《人的高貴在於靈魂》,她讓我自己做一下,然後按照標準答案給我打分。我得了69分,她很得意,她還得了71分呢。我真覺得可笑又可悲,一篇文章有什麼標準答案?根本不存在標準答案。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讓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去揣摩,可能的答案是什麼,這樣做並不是讓他們真正去理解課文,反而是阻礙了他自己的理解。

現代哲學有一個流派叫做解釋學,代表人物是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他的主要著作是《真理與方法》,裏麵講了解釋學的基本原理,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讀一個文本,往往想知道它的原意是什麼,伽達默爾就問,你用什麼來判斷原意?是用作者自己寫作時的意圖嗎?第一作者自己也未必清楚,第二即使他自以為清楚,和寫成的文本也是兩回事,文本會偏離這個所謂原意。所以,作者的意圖絕不能成為標準。

另一方麵,你作為讀者去讀一個文本的時候,你不可能是腦子一片空白,你有自己在知識上和經驗上的積累,你有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在哲學上叫做前理解。在讀一個文本的時候,你不可避免地會帶進你的前理解。而且,這還是你能夠理解這個文本的前提,如果你把自己的積累全部拋開,腦子一片空白,那是什麼也讀不懂的。

根據這兩個方麵,伽達默爾提出一個概念,叫做視域融合。一方麵,文本有它的一個視域,也就是文本自身的涵義,這個涵義並非清晰的,除了作者的表達外,還包含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加入的諸多理解和解釋,你無法把它們精確地區分開來。另一方麵,作為讀者、接受者,你也有你的一個視域,就是你的前理解,由你以往的經曆、閱讀、體驗、思考積累而成,對這個東西也是無法做精確分析的。那麼,閱讀的過程就是兩個視域融合的過程,最後得出的東西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文本的,而是二者的融合。對一個文本根本不存在所謂絕對客觀的理解,因為文本本身並不存在一個可以對應地把握的絕對客觀的涵義。

不但文本是這樣,現代哲學對世界、對一切事物都是這樣看的。當你認識一個事物的時候,你必定會有一個角度,不可能有撇開任何角度的認識。比如說一張桌子,你可以從物理學的角度說它的材料是木頭,形狀是四個立柱上一個平麵,質地是光滑的或粗糙的,也可以從用途說它是課桌或飯桌,隻要你去說它,就一定是從某一個角度去說的,你無法說桌子本身是什麼。對整個世界也是如此,在現代哲學看來,所謂世界的本來麵目是什麼,這是一個偽問題,伽達默爾的解釋學正是以現代哲學的這個反本體論立場為大背景的。

通俗地說,理解一個文本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這個接受者在和文本對話,理解是一個對話的過程。好的理解就是有效的對話,一方麵文本是好的文本,涵義豐富並且具有開放性,另一方麵接受者是好的接受者,有足夠的前理解,二者之間能夠發生充分的相互作用,能夠進行深入的、生動的、有內容的對話,二者的視域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融合。所以,現在談理解一個文本,立足點已經不是要挖掘文本本來的涵義,而是強調文本和閱讀者之間的互相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文本的意義在增長,一個文本在流傳過程中涵義越來越豐富了,已經超出作者寫它的時候的涵義了。同時,接受者的精神也在生長,新吸取的營養也化為了他的血肉,也加入了他以後閱讀別的文本時的前理解。總之,兩方麵都在生長,這是最有效的閱讀。

用這個觀點來看,對於同一篇範文,不同的學生是可以而且應該做出不同的理解的,因為每個學生的視域不同,得出的視域融合也就必然不同。所以,不應該讓學生回答這篇範文或者其中某幾句話本來的意思是什麼這種問題,應該鼓勵他們有自己的理解。當然不是可以亂說,標準是有獨立思考,又能夠言之成理。要考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寫讀後感,這應該成為一個主要的測試方式。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如何,有沒有收獲,讀後感最能說明問題。現在那種主題思想、段落大意的方式,最多是淺層次的理解,而且有標準答案,壓製了獨立思考。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我認為都應該最看重有沒有真實感受和獨立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