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虛榮心理
虛榮心就是以不適當的虛假方式來保護自己自尊心的一種心理狀態,是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簡單地說,所謂虛榮心就是扭曲了的自尊心。
人為什麼會產生虛榮心呢?這與人的需要有關。人類的需要有很多種,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一個人的需要超過了自己的擔負能力,就會想通過不適當的手段來達到自尊心的滿足,這就產生了虛榮心。虛榮者在虛榮心的驅使下,往往隻追求麵子上的好看,不顧現實條件,最後造成危害。有時甚至產生犯罪動機,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虛榮者的內心其實是空虛的。他們表麵的虛榮與內心的空虛總是不斷地鬥爭:沒有滿足虛榮心之前,因為自己不如他人的現狀而痛苦;滿足虛榮心之後,又惟恐自己真相敗露而受折磨。虛榮者的心靈總會是痛苦的,完全不會有幸福可言。虛榮心男女都有,但總的說來,女性的虛榮心比男性強。有的少女甚至為了滿足物質的追求而犧牲自己最寶貴的貞操,是值得深思的。虛榮心帶給女性的痛苦比男性大得多。
虛榮心是要不得的,應當加以克服。克服虛榮心的方法如下:
(1)提高自我認知。
提高自我認知,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分清自尊心和虛榮心的界限。
(2)做到自尊自重。
誠實、正直是做人最起碼的要求。我們絕不能為了一時的心理滿足而喪失人格。隻有做到自尊自重,才不至於在外界的幹擾下失去人格。我們要珍惜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可以使虛榮心沒有抬頭機會。
(3)樹立崇高理想,追求真善美。
人應該追求內心的真實的美,不圖虛名。一個人追求真善美就不會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來炫耀自己,就不會徒有虛名。很多人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就是因為有自己的理想。同時,要正確評價自己,既看到長處,又看到不足,時刻把實現理想作為主要的努力方向。
(4)正確對待輿論。
要正確對待輿論,正確看待他人的優越條件,不要影響自己的進步,而應該作為自己前進的動力。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滿足自己的需要。隻有這樣的自信和自強,才能不被虛榮心所驅使,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5)克服盲目攀比心理。
橫向地去跟他人比較,心理永遠都無法平衡,會促使虛榮心越發強烈。一定要比就跟自己的過去比,看看各方麵有沒有進步。
第二節 自卑心理
自卑,即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等做出偏低的評價,總覺得自己不如人、悲觀失望、喪失信心等。自卑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是普遍存在的一種負性情緒,是實現理想或某種願望的巨大心理障礙。在人際交往中,自卑的人很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又怕別人的輕視和拒絕,常常很敏感地把別人的不快歸咎為自己的錯誤。自卑的人過於自尊,為了保護脆弱的尊嚴而表現得非常強硬,難以讓人接近。
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因人而異,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客觀存在的某種缺陷或挫折引起自卑。如五官不夠端正、過胖過瘦、口吃等生理缺陷,出身農村、經濟條件差、學曆低等社會環境缺陷,內向、孤僻等性格缺陷,情場或商場失意、當眾出醜、被人嘲弄等生活挫折等。
(2)出自一種不如他人的主觀感覺,其實與事實並不相符。
(1)改變認識,培養自信。
每個人都有優缺點。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不要把別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認識到他人也有不足。可以這樣做試試:經常回憶那些經過努力,做成功了的事情;對一些做得不好的事情,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另外,注意發現他人對自己好的評價。事實上,不會所有的人都對自己做較低的評價。賞識、了解、理解自己的人總是有的,關鍵是要自己去用心捕捉,將捕捉到的好的評價作為自我評價的係數,以增強自信心理。
對於自身的一些生理缺陷,如相貌醜、身高矮等,自慚形穢也是沒有用的,倒不如充分發展和發揮自己其他的優點以彌補缺陷。要知道,生物學上有個“生理補償”的概念,即盲人失明,耳朵就特別靈;腿有毛病,手就特別靈巧。所以不妨這樣暗示自己:“雖然我的眼睛看不見,但我的耳朵比你靈。我並不比你短半截。”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如果頭腦空虛,那他不過是空有軀殼;一個病殘的人,如果內心世界豐富,正如陰暗背景的閃光,更顯得耀目,更能得到人們的愛戴。
(2)培養良好性格。
要改變內向、孤僻等性格缺陷,培養良好性格。不能隻想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不能對別人要求太嚴。即使自己在某一方麵有一得之見、一技之長,也不能因此看不起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別人不會特別哀求於你,相反,會因此瞧不起你。有怪僻的人要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使自己成為一個受別人歡迎的人。不過要記住,改變性格缺陷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要有一種恒心、一種堅忍不拔的毅力。
(3)要正確地與人相比。
自卑心重的人老是用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比,定會越比越泄氣,貶低、否定自己。人各有所長,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強過別人。同樣,自己也不會事事不如別人。
(4)增強心理素質。
要加強心理素質培養,鍛煉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為一次失敗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麵的過失而全盤否定自己。
(5)不要對自己提出過高的要求。
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還要注意不可對自己提出過高的要求。在選擇目標時除考慮其價值和自身的願望外,還要考慮其實現的可能性。如果追求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隻會使自己越來越自卑。
第三節 空虛心理
空虛,是指百無聊賴、閑散寂寞的消極心態,即人們常說的“沒勁”,是心裏不充實的表現。空虛心理其實是一種社會病,存在極為普遍。當社會失去精神支柱或社會價值多元化導致人們無所適從時,或者個人價值被抹殺時,就極易出現這種不良心理。
心裏空虛的人不思進取,沒有人生的奮鬥目標,自然不會有奮鬥的樂趣和成功的歡愉。他們無所事事或不願事事,常常感到生活無聊、心靈空乏虛無、寂寞難忍。空虛者常常尋求刺激,比如抽煙、喝酒、賭博、鬧事等,以此來排遣時間、擺脫心裏寂寞。嚴重情況下,空虛者會偷盜、搶劫、奸淫等,走上犯罪道路。
人們通常是因為下述兩種情景而空虛:
(1)物質條件優越,沒有生活憂慮。此類人習慣了滿足與享受,看不到或懶得思考人生意義所在,沒有也不想有積極的生活目的,從而整日安逸奢靡、無所事事、空虛度日。
(2)人生目標不切實際,遭受現實打擊。有的人心比天高,目標不切實際卻又不屑追求,當目標無法實現時,感覺飽受挫折,心靈便虛無空蕩,一蹶不振。
(1)社會認知要現實。社會既有積極的方麵,又有消極的方麵,要看主流發展方向,不能以偏概全,隻看到消極麵而不求上進、萎靡不振,要接受現實、正視現實,並改造現實。
(2)要有一定的誌向。有誌向才會有追求和拚搏,才會體驗到拚搏的樂趣和成就感,才會珍惜生命。但是要注意誌向的現實性:誌向太低了無需努力,也不會去努力;誌向太高了難以奮鬥,也無從奮鬥,到頭來仍然是沒有努力和奮鬥,空虛度日。所以誌向一定要與自身的實際能力相符合。
(3)要改變懶散習慣。因為懶散,不想有所追求,就會胡思亂想、尋求消極刺激,自然空虛。因此要在生活中消除不切實際的幻想,逐漸養成勤勞習慣,從勞作中獲得樂趣,心靈才會充實而不空虛。
(4)要磨煉意誌,提高戰勝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把握自己命運和地位的能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確對待失誤和挫折,在逆境中鍛煉成長。
(5)要培養讀書興趣。讀書能使空虛者從中獲得智慧、汲取力量,使心靈不斷得到充實,擺脫狹窄經驗的束縛,從而情緒高漲、精神飽滿。要多讀名人傳記,以名人的奮鬥史作為人生的楷模,確立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
(6)要多與人交往。與人交往,相互啟示、相互激勵、相互幫助,心靈將受到熏陶和充實。但要注意,交際對象不能也是空虛者。這樣的人隻能使自己更加空虛,甚至造成不良的後果。
(7)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學習琴棋書畫。
第四節 自私心理
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無視社會法律、道德規範、良心風尚和他人感受及利益,不顧大局,隻知道滿足自己的各種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者隻講索取,不講奉獻,爭名奪利,甚至損人利己。自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不良心理現象。嚴重地講,自私是萬惡之源,貪婪、嫉妒、報複、吝嗇、虛榮等很多其他不良心理都是自私的衍生。
自私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欲望,處於一個人的心靈深處。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它的存在與表現便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到。有自私行為的人並非已經意識到他在幹一種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往往心安理得。所以,我們可以將自私看做一種病態社會心理。
各種複雜的原因造成了人的自私心理。缺乏滿足個人需求的資源,是自私的本質原因。病態文化的積沉和社會控製不嚴,也是客觀原因。個人的自我敏感性、價值取向與社會行為有著一定的內在聯係。所謂自我敏感性,是指一個人關心他自己的問題,感到需要別人的幫助,以及的確得到別人的幫助後的心理感受。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為對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但也可能成為一種隻顧自己的傾向。自私自利之人往往自我敏感性極高,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及他人的依賴與索取性也高,但卻缺乏責任感。
可嚐試下列方法調適自私心理:
(1)自我反省。依據社會公德與規範的客觀標準,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總結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
(2)回避性訓練。凡下決心改正自私心態的人,隻要意識到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就可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彈簧彈擊自己,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
(3)多做一些利他行為,通過行為改變心態。
第五節 浮躁心理
浮躁,是指輕浮、不安分、脾氣大、見異思遷、做事無耐心、總想投機取巧、成天無所事事等不良情緒體驗。目前,浮躁是我們國人的一種普遍不良心理表現。特點有:心神不寧、焦躁不安、盲動、冒險。
浮躁心理的產生有社會和個人兩大方麵的原因:
(1)社會原因。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變革時期,原有社會製度和結構受到很大衝擊,每個人都麵臨一個重新定位的問題,感到很難把握自己的未來。於是患得患失、焦躁不安、迫不及待等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社會心態。
(2)個人原因。個人攀比是產生浮躁的直接原因。我國的改革開放,“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有的人較早獲得成功,有的人卻遲遲沒有什麼進步,於是攀比在所難免,往往造成浮躁心理。
浮躁使人失去對自我的準確定位,使人隨波逐流、盲目行動,與我們所倡導的艱苦創業、腳踏實地、勵精圖治、公平競爭的精神相對立,對社會、國家和個人的發展極為有害,必須加以克服。
(1)做到知己知彼。比較是個體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方式。有比較才有鑒別。但比較要做到知己知彼,要從個人的能力、知識、技能等許多方麵進行綜合合理比較,既要看到長處也要看到短處,才不至產生心神不寧、無所適從的浮躁心態。
(2)遇事要善於思考。考慮問題應從現實出發,不能隨波逐流,盲目崇尚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盲從主義等社會不良之風。站得高才看得遠。
(3)要有務實精神。做事要有開拓、創新、競爭的意識,更要有持之以恒、任勞任怨的務實精神。
第六節 猜疑心理
《三國演義》中曹操錯殺無辜好友的故事大家不陌生吧: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後,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於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
曹操就是一個猜疑心理特別重的人。猜疑心理是一種由主觀推測而對他人產生不信任感的複雜情緒體驗。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無中生有,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隻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猜疑心理是人際關係的蛀蟲,既損害正常的人際交往,又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
猜疑心理的產生原因主要有四方麵:
(1)錯誤的思維定勢。喜歡猜疑的人,總是以某一假想目標為起點,以自己的一套思維方式,依據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程度進行循環思考。這種思考從假想目標開始,又回到假想目標上來,如蠶吐絲做繭,把自己包在裏麵,死死束縛住。
(2)相互間缺乏信任。一個人對別人越缺乏信任,產生猜疑心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不良的心理品質。猜疑心理重的人通常也是狹隘自私、自尊心過強、嫉妒心強烈的人。
(4)受流言蜚語的影響。聽信謠言,也會產生猜疑心理。
(1)培養理性,防止感情用事。
猜疑者在消極的自我暗示心理下,會覺得自己的猜疑順理成章、天衣無縫。遇事保持冷靜,多觀察、分析和思考,克服“當局者迷”的認知誤區,是消除猜疑的重要途徑。
(2)培養自信心。
每個人都應當看到自己的長處,相信自己會與周圍人處理好人際關係,會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當我們充滿信心地進行工作和生活時,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也不會隨便懷疑別人是否會挑剔、為難自己。
(3)加強交流,拉近心理距離。
了解是信任的基礎,信任是感情的紐帶和猜疑的墳墓。和他人之間應該加強交流、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才會有效地消除猜疑。
(4)完善個性品質。
加強個性品質的改造,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淨化心靈,拓寬胸懷,提高精神境界,衝破封閉思維的桎梏,排除不良個性品質的消極影響,可以有效消除猜疑。
(5)學會自我安慰。
一個人在生活中,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流言中傷,與他人產生誤會,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細節上不必斤斤計較,可以糊塗些,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己煩惱。如果覺得別人懷疑自己,應當安慰自己不必為別人的閑言碎語所糾纏,不要在意別人的議論。
第七節 孤僻心理
孤僻心理是因缺乏與人的交流而產生的孤單、寂寞的情緒體驗。孤僻的人一般為內向型性格。孤僻心理主要表現在不願與他人接觸,待人冷漠,對周圍的人常有厭煩、鄙視或戒備心理,猜疑心較強,容易神經過敏,辦事喜歡獨來獨往,但也免不了為孤獨、寂寞和空虛所困擾。心理上的孤僻並不等於一個人獨處。孤僻的人不管是置身於人群,還是獨居一室,都同樣地孤僻和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