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心篇六:以德服人,仁行天下(1 / 2)

攻心篇六:以德服人,仁行天下

四十八、秦穆公仁義行事救自身

臣聞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

——範仲淹《奏上時務書》

做君王的,以德服人,天下百姓才能高興地擁戴他;如果以暴力征服百姓,那麼天下的百姓也會怨聲載道。普通人做人做事,也當知道這個道理。德行,才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秦穆公,大名鼎鼎的君王,他之所以能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很大的原因在於他能舉賢用能,以德服人。他手下的百裏奚、蹇叔、由於等智謀之士,都是因為他的德行而忠心為他效力。

據《呂氏春秋·愛士》記載,秦穆公曾經施惠於一個殺死他的馬的農民:

一天,秦穆公外出,路上車子壞了,右邊駕轅的駿馬走失了,被一個在野耕田的農夫抓住了,這個農民不知輕重,就把這條馬帶回去殺了吃肉。隨後,秦穆公帶人去找尋這條馬,最後在岐山之下看見一群農夫們正在吃馬肉,這肉正是出自自己的坐騎。手下們見了,立即便要將這群農民抓捕,農民們也嚇得半死,心知是活不成了。這時,秦穆公說話了,語氣很親切,說:

“吾聞食駿馬肉,不飲酒者殺人。”

於是,便叫隨從拿出酒,讓農夫們每人飲遍了才放心離去。

這一舉動,既讓軍民們感到吃驚,也讓他們對秦穆公感到讚歎:這真是仁慈的明君啊!

這件事情發生後沒多久,秦國與晉國之間就暴發戰事,在韓原一戰中,秦國軍隊戰敗,秦穆公被敵軍圍困在車上,不得逃脫。

晉國將領梁由靡已扣住秦穆公坐車右邊駕轅的馬,晉惠公戰車上立於右邊的勇士奮勇擊秦穆公,秦穆公的鎧甲七層已被擊穿了六層。這時,秦穆公就快要被晉軍俘虜了,豈料曾經在岐山之下食馬肉的農夫三百餘人,奮勇衝殺了過來,他們拚死戰鬥,終於大敗晉軍,並俘虜了晉惠公。

秦穆公在韓原之戰中轉敗為勝,死裏逃生,全靠這些農民們舍命相救。試想,如果當年秦穆公在麵對這些錯殺自己的坐騎的農民,采取暴力的方法,對他們處以刑罰,那麼這些農民在此次戰爭中就肯定不會英勇地站出來為秦穆公解圍。相反,正是秦穆公當年憑仁義行事,不但沒怪罪這群農民,還對他們表現出足夠的關心,希望他們愛惜身體。這才是真正的高尚的德行,這才是真正的以德服人。秦穆公曾說有德才的人不會因為畜生而殺人。他之所以能這樣,可以說是由於他有關心、愛護人民之心。

後來,秦穆公還將在韓原之戰被俘虜的晉惠公以及敵兵都放還晉國,這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幾乎是破天荒的舉動,無異於放虎歸山,但是秦穆公仍然堅持仁義行事,最終在國外也贏得了非常好的聲譽。

四十九、王烈以德服人

治不以暴而以道,勝不以勇而以仁。故彼以暴,我以道;彼以勇,我以仁;然後勝負之數分矣。

——張居正《權謀殘卷》

治理國家不能用暴力,應當用道義,戰勝敵人應當用仁義,而不用所謂的英勇。別人用暴力統治,自己用道義統治;別人用盲目的勇氣戰勝敵人,自己用仁義征服敵人;這樣,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勝負高下就很明顯了。

攻心,就是不用武力等強硬的方式來讓別人信服,而是用道義、仁愛等這些外柔內剛的方式來說服別人。這樣其實是得了人心,人心得到了,什麼事情辦不到呢?

三國時期有個名人叫王烈,此人很有學識,為人大度,心胸寬闊,更讓人佩服的是,他還善於以德服人,引人向善。

有一次,王烈所在村子裏,出現了一個小偷,此人在偷牛之時,被牛的主人撞見並抓住了,在要被送官的時候,這個小偷卻請求原諒。他說自己是因為不想讓這件事情宣揚出去,被王烈知道,自己寧願死掉,也希望保守住這個秘密。後來,這件事情還是被傳播出去,讓王烈知道了。沒多久,王烈就立刻讓人去看望這個小偷,另外還送給了他一匹布。

這件事情讓他人很是費解,有人專門找到王烈,問他為何要看望一個小偷,並且還幫助這種不值得幫助的人。王烈聽了,笑著說:

“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既懷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