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諫篇一:設身處地,真情勸諫
一、許綰智阻魏王建台
或激之勉之,以證其不可行也。或諷之喻之,以示其繆。進而推之,以證其不可行也。諫不宜急而宜緩,言不宜直而宜曲。
——張居正《權謀殘卷》
對受諫人應該用激將或者是勸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或者諷諫或者比喻,來說明對方的謬誤。按照對方的思路推斷下去,來證實對方的舉動不可行。勸諫,不宜操之過急而應該緩和一些,言語不能太過直白而最好委婉說出。
西漢著名的經學家劉向在《新序》中記錄了一個故事:
魏王想建造一座高台,取名“中天台”,意為直插雲天的高台。當他把這個命令布置下去以後,很多大臣都極力勸諫,讓他不要建造這個中天台,勞民傷財,有損國力。為了避免大臣們一個接一個來勸諫,他就下命令說,如果還有誰要來勸阻他,就把他殺了。這一下,大臣們都犯難了,不勸阻吧,對國家實在無益;勸阻吧,魏王又絲毫聽不進自己的話,還要殺了自己。
魏國大夫許綰得知此事後,立刻就命人備好一把鐵鍬,然後帶著鐵鍬去王宮見魏王。
當許綰來到魏王麵前時,魏王還以為他又想要勸阻自己,於是怒氣衝衝地看著許綰。可誰知許綰絲毫不提不要建造高台的事情,反而拿著那把鐵鍬對魏王說:“大王,聽說您準備要建造中天台,我作為臣子,非常樂意能夠為您出一份微薄之力。”
魏王見許綰不但不反對此事,而且願意出力,十分高興,便問他有何高見。許綰說:“我聽說,天和地之間相隔一萬五千裏,現在大王您要建造一個半天高的台,那肯定就要建七千五百裏。要建好這麼高的台,光台腳肯定就得要占地八千裏,因為沒有這麼大的台基,根本沒辦法確保台的穩固。但是,現在魏國所有的國土加起來還不夠做台址。要是大王您堅持一定要建造的話,那麼就應該要先出兵攻打鄰國,把他們的土地都占過來。如果麵積還不夠的話,那麼就隻好派軍隊去攻打遠方的國家了。還有,如果要圈出八千裏地來做台址,還要考慮建造這個台的工人住處的土地,存放糧食、木材的地方,再往遠處想,還必須要有更寬闊的土地來種植糧食,隻有這樣才能讓這些工人有糧可吃。大王,您隻有做好了以上這些準備,才可以大膽放心地召集工人開工啊!”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魏王聽了許綰的話,知道他這是在提醒自己,要建造這個中天台,國力難以承擔,是不現實的;如果硬要實行的話,隻會損害國家的利益,於是,他隻好作罷。
許綰正是首先表明自己願意支持魏王建造中天台,然後以“堯舜建諸侯”的典故,暗示建台的弊端;以建台的規模之大明讚魏王,實則暗貶耗費土木、勞民傷財之甚。在勸說中,許綰站在魏王的角度為他分析其中的利弊,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使魏王了解到築台是不可實現的,就這樣,許綰機智地阻止了魏王的建台行動,使魏國的財力免遭耗費,使百姓免受勞役之苦。
二、晏子諫景公誅養馬之人
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
——弘一大師
在很快樂的時候,不要隨便答應別人;在很生氣的時候,不要隨便回答別人的問題。快樂的時候說的話,大多不能守信;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大多有失體麵。當我們懂得這個道理的時候,一則會更加謹慎自己的言行,二則也會對他人大喜或暴怒時做出的決定抱以理性的態度,在勸諫技巧上來說,就是以靜製動,化躁動為理性。
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景公有一匹心愛的馬,交給養馬的官吏看養,並且囑咐要好好照料馬兒。誰想有一天,馬突然得暴病死了,連養馬人都不知是何緣故。齊景公得知後大怒,一定要派人將養馬者肢解處死。晏子此時侍立在旁邊,眾臣們見君王暴怒,也不知如何是好。聽齊景公一聲令下後,左右的侍衛便要進去抓養馬者。晏子見了,馬上站了出來,示意侍衛暫且住手,自己便向齊景公請問道:“君上,肢解人也須有個方法步驟,但不知古聖堯舜肢解人,是先從哪兒下手的啊?”正當惱怒的景公一聽,大吃一驚,心想堯舜是一代聖王,愛民如子,哪會肢解人?自己如今這樣做,怕與聖賢背道而馳,反與桀紂為伍了。內心有所慚愧,便順口說道:“從寡人開始。”侍衛們一聽,於是退下。
雖收回肢解之令,可景公餘怒未消,下令“免去肢解,將他交付牢獄,處以死刑”。晏子聽了,並沒有再阻止,隻是向景公作禮問道:“君王,此人真是罪大莫及,隻可惜他還不知道為什麼要被處死,恐怕會死不瞑目。不如讓微臣替君王將他的罪狀一一說明,也叫他知道自己所犯之罪,然後再交獄執行,好讓他死得甘心,您覺得可以嗎?”齊景公一聽,覺得晏子的話也不錯,便答應了。晏子於是上前,當著各位大臣的麵,開始數說起養馬的人來:“你知不知道,你犯有三條大罪:第一條,君王讓你養馬,結果不小心,馬暴斃死了,等於你殺了馬,應當判你死刑;第二條,死的馬是君王最愛的馬,應當判處死刑;第三條,君王因為一匹馬就殺人,讓全國的百姓聽說此事,必定會因此埋怨他愛馬勝於愛人;諸侯如果聽說此事,必定會輕視我們的國家。但是究其原因,隻是由於你把君王的馬養死了,最後竟讓百姓生怨,兵力被鄰國削弱,更應當判處死刑。現在,交付獄吏,執行死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