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謀卷3
十四、管仲靈活的治國手段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
——《易·係辭上》
春秋時期,齊國的丞相管仲是治理國家的一把好手,他接管齊國政務後,實行了一係列改革,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的事情,在內政、外交上多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舉措。放在今天,管仲絕對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經濟家、思想家。
管仲十分善於靈活運用經濟杠杆。在管仲的時代,國民經濟十分單一,再加上重農抑商的思想,商業一直受到壓製。但是管仲由於自己的人生經曆,比如曾和鮑叔牙合夥做生意,他很清楚商業可以帶來的好處。所以他在重視農業生產的同時,也鼓勵工商業,而且他還會想出很多辦法來刺激商業的發展。
齊桓公曾經因為齊國和魯國兩個間的摩擦問題向管仲討教,管仲想了一個不正麵衝突的妙招:織綈是魯國百姓賴以生存的重要產業,這種厚而滑的綢子很受歡迎。管仲就讓齊桓公帶頭穿綈做的衣服,還下令鼓勵齊國百姓也都穿,一時間這種服飾成為了齊國時尚。他讓利給魯國的商人,隻要魯國商人販來綈,他就給他們優厚的利潤。一時間綈的價格直線上漲,魯國百姓覺得有利可圖了,就都放棄了農活,織起綈來。
這種兵不血刃的計謀其實是一種經濟仗,魯國人全民織綈的結果就是糧食緊缺了。沒有糧食,就隻能向糧食出產大國齊國購買,管仲又下令封鎖糧食對魯國的出口。這下子,魯國的國君就焦頭爛額,有再多的錢也買不到糧食啊,隻能派使者前來談判。管仲輕輕鬆鬆就將主動權掌握在了齊國的手裏,魯國服帖了。
管仲掀起的這場類似於金融風暴的經濟戰爭,如果從現代的眼光來看,他是一個無比高明的操盤手,很懂得用經濟杠杆來左右政治。
管仲的許多思想、理念在《管子》一書中都有體現和總結,裏麵有一篇《牧民》就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意思是說要把國家治理好,就要先讓老百姓先富起來,這才是順應老百姓心意的做法,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才能安心於生產和生活,才能讓國家有穩定的社會秩序和雄厚的經濟基礎。
管仲在經濟方麵的先進理念都是圍繞“富民”這個目標展開的,他甚至還提出過一個類似於今天“招商引資”的大膽構思。他請齊桓公下達命令,為從各國來到齊國的商人提供各種方便和優惠政策,比如一般的商人來到齊國,那麼就提供免費提供食宿;如果是VIP級別的大商人,除了提供食宿外,還為其配備仆人等服務。
用了這麼多具有開創性的政策後,許多周邊國家的財富都聚攏到齊國來了,他通過經濟手段做到了《孫子兵法》中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易·係辭上》說:“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這句話說的是無論是生存還是發展,其根本要義是通過“日新”而使求生存、發展者進入有利的位置與狀態,也就是“富有”,並且順應時勢變化,而其實現手段就是變化。因此,《易經》其實從頭至尾闡述的就是“變化”的道理:“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在古人眼中,小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大到治理一個國家,都必須強調奮鬥與應變的觀念,要根據時勢推移采取相應的措施,使之減少謬誤與不合時宜的成分,增加適合現實的有效成分。
十五、臨危不亂的張佳胤
處變不驚,臨危不亂。見機行事,以計取之,此大將之風也。
——《權謀殘卷》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張佳胤進士登第,被授官為滑縣縣令。有一次,滑縣負責看管草場的耿隨朝因為玩忽職守,導致草場失火。朝廷下令把他關押起來,等候審判。
一天,張公坐在堂前批閱公文,大盜任敬、高章假扮成錦衣衛,徑直走進大堂,張公沒注意他們,仍然自顧自地審閱卷宗。任敬嚴厲地說:“這都什麼時候了,縣令大人見到錦衣衛的使臣竟然還如此傲慢無禮。”張公抬頭,以為是錦衣衛,連忙起身相迎。任敬說:“我們身負皇命,就不與縣令大人見禮了。”張公奇怪道:“難道你們是奉旨逮捕我嗎?”任敬看看左右無人,靠近張公的耳朵說:“我們並不是來逮捕你的,隻是來沒收耿隨朝的家產而已。”
張公雖然感到疑點重重,但也說不上來哪裏不對。就請他們進入後堂。剛剛在後堂站定,任敬突然死死扣住張公的左手,高章從後麵抱住他的背,逼他坐到榻上。任敬撕開臉上貼的假胡子,得意洋洋地笑道:“縣令不認識我吧?我們聽說縣令府有庫銀一萬兩黃金,咱們哥倆也沒啥別的意思,就是想借這筆庫銀用用。”他讓高章壓製住張佳胤,並拔出匕首抵在他的脖子上。
事出突然,令人猝不及防,但張公臨危不亂,臉色也沒有變。他不卑不亢地說:“你們所要的無非是錢財而已,又不是真的要我性命,我再蠢,命還是要的。你們就是不拿出匕首,就我這樣一個文弱書生又能把你們怎麼樣呢?況且你們既然自稱是錦衣衛,又何必露出真實麵容?萬一有人看到,對你們不利啊。”這一番推心置腹的話,讓兩個本有些心虛的盜賊放了一半的心,他們就把匕首收了回去。
張公又說:“我可以給你錢,但是也請你們給我留一些,免得連累我丟官。”兩個家夥對了對眼色,考慮了一下認為可以接受,就說:“張縣令果然痛快,那這樣吧,我們一共有五個人,就給我們五千金吧,動作快點。”張公道:“此事我也要求個周全,不然烏紗帽難保。白天往來人多,不如晚上行事方便,我再給你們安排一輛車。”兩人同意了。
張公擬了一份名單,指定了九個人的名字,上麵寫了每個人借金多少,總數為五千兩黃金,限於今晚交齊。開好後他請兩人過目,然後請他們同意自己傳小廝進來。任、高二人心中竊喜:“這個縣令還真是好說話,想得也周到。”他們越發放鬆了對張公的警惕。張公傳了自己的心腹小廝進來,故意板著臉說:“兩位錦衣使奉命前來提取金子,你快照著這個單子去借取,要辦得機密,不得有誤,天黑前將事情辦妥!”
小廝揣著單子去借款了,沒多久,他就帶著九個人送“金子”來了,為了掩人耳目,他們將金子包得好好的,可是打開後,裏麵竟然是武器!這兩個大盜就這樣,被九名送錢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倒在地,直到關進了縣衙大獄,他倆都還沒弄清是怎麼回事。
原來,這就是張公在危急時刻想出的計策,他先“誠心誠意”地和強盜談判,放鬆敵人的警惕,然後還表現出時刻為對方考慮,使強盜對他產生信任,從而喪失警惕。他開列的名單其實是滑縣九個捕快的名字,任、高二人當然不認識這些名字,但小廝一看就心中有數了。九個捕快知道了縣令身處險境,就結伴而來,一舉擒獲了強盜。
在時機不利或無機可乘時,其實仍有設謀決斷的必要,隻不過所設之謀多為待時、乘機或創機。《兵經》用“靜”和“挨”、“預”、“拙”作為此際適用的謀法,此時往往動不如靜,這樣才可以立於不敗之地,而保有製勝之權。所以《尉繚子·攻權》說:“兵以靜勝。”
但是表現為“臨危不亂”的“靜”並不隻是消極等待,還要拙以待機,目的是為了萬無一失,等到時機一到便可果斷行事。同時還要能夠“預”,也就是預計時機的未來變化。更為積極主動的謀略則是“無機可乘,貴乎立機”(《君經》),即創造時機,使敵方隨我而動,這才是致人而不致於人的謀法。
十六、亂世中創業的“紅頂商人”
惟知機者善變。變則安,不變則危。
——《權謀殘卷》
“紅頂商人”胡雪岩是個善於尋找商機的高手,他曾經說過:“做生意頂要緊的是‘眼光’,做生意要能看出大方向,這樣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其實,胡雪岩開始創業的時機並不是很好,是處於太平天國與清朝朝廷對抗的時期。身處亂世,一般的生意人都會追求穩當,采取保守的手段經營生意,可是胡雪岩卻偏偏從這“亂世”中看到了商機。當時市麵上的銀價彙兌每天都有很大的落差,十分不穩定,胡雪岩認為,這樣大的落差意味著錢莊低進高出的機會也就大了,隻要靈活變通,看準時機,就能“兌進兌出,兩麵好賺”。
果然,胡雪岩創立的阜康錢莊在不穩定的政局中,業務蒸蒸日上,錢莊成了胡雪岩日後發展其他各種行業的大本營。他還敏銳地看出,在亂世中流離失所的人們攜帶大量現銀,就以信用為招牌,將錢莊擴展出二十餘家分號。他固然是亂世的投機者,但入庫的每一兩銀子卻似乎都名正言順,隻因他懂得因勢利導,在不利的局勢中挖掘對自己有利的因素。
腦子活絡的胡雪岩後來生意越做越大,涉足的行業領域也越來越寬:生絲、藥店、軍火、典當業等等都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他甚至還敢吸收太平軍的財產,因為他又一次從高風險中看到了一本萬利的商機。
太平軍在當時的清王朝統治者眼裏是一個社會不安定因素,多次派兵鎮壓他們。可是胡雪岩知道,太平軍盤踞江南十多年,劫掠了無數民間財富,即使是中下層軍官聚斂的財富也很可觀。作為民間反叛組織,與清軍纏鬥那麼多年,氣數將盡,這些軍官們必然要為日後的營生做一番打算。據胡雪岩估計,此時的他們當務之急是要找個穩妥的地方存放這些銀子,至於利息就不是他們考慮的問題了。那麼用這筆低利的存款再放貸出去生利息無疑是一筆好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