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察卷1
一、孔子也曾以貌取人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都是從第一感官印象開始的,但往往這種印象和真實內在有著很大的誤差。這種從表麵現象來評價事物的習慣不光我們普通人有,連聖賢之輩有時也會落入俗套,春秋時期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經在這上麵栽過跟頭。
孔子有門徒三千,得意門生七十二人,在他晚年的時候,仍然廣招學生進行傳道授業。當時有一個名叫澹台滅明的年輕人,也慕名前來拜在孔子門下求學。對於教導過許多優秀學生的孔子來說,澹台滅明實在太普通了,甚至連普通都算不上,因為他長得並不符合孔子的審美標準:他沒有飽滿的額頭,端正的嘴巴,鼻梁扁塌,看上去實在不具備成大器者的外在形貌。孔子一見到他,心裏已經對他產生了抵觸情緒。但是澹台滅明心目中的孔子形象是非常高大的,他正是欽佩孔夫子的“有教無類”這一主張才前來拜他為師,他相信在孔子這裏,無論身份背景如何,隻要是真心實意想學習的,一定能夠得到他認真細致的教誨。
可是這一次,澹台滅明想錯了,孔子竟然完全隻是因為澹台長相的原因就武斷地認定他肯定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並且對他表現出明顯的冷淡。這些舉動深深傷害了澹台滅明的自尊心。他無法忍受這種屈辱,憤然離開了孔門,自己闖蕩去了。如此看來,孔子雖然主張“有教無類”,但在他的心中,其實還是有著自己都不願意承認的標準的,他認為將來有出息的人外貌還是要像樣一點。至於澹台滅明這種長得完全超出他底線的人,孔子便覺得再學習恐怕也沒什麼用了。
後來,孔子從自己的一個弟子口中得知澹台滅明往南遊學到吳地,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最終獨成一派,跟從他學習的有三百多人,影響甚大,是當時儒家在南方的一個有影響的學派。
另一個故事是關於孔門弟子宰予的,關於他大白天睡覺被孔子鄙視為“朽木不可雕也”的故事可說是家喻戶曉,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之前發生在他們兩人之間的事情。其實,宰予並不是一塊“朽木”,相反,《史記》對他的評價是“利口辯辭”,也就是說他是以能言善辯著稱的。剛開始的時候,儀表堂堂、能言善道的宰予很得孔子歡心,但後來在關於“孝道”這個問題上,兩人有了分歧。
當時的禮教是父母去世後要守孝三年,在這三年之內,不僅不可以有任何娛樂,連社會活動都不能參加。宰予對此卻有自己的看法,他對孔子直言不諱地說:“老師,我認為三年守孝時間太長了,而且所定的規則太過嚴苛,您看改成一年怎麼樣?”孔子聽了,自然火冒三丈,想不到他的弟子對守孝的禮儀規範還要討價還價的,從此對宰予就橫看不順眼豎看不順眼了,後悔以前怎麼就錯看了他呢。
孔子後來反省道:“我隻憑言辭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最終使我錯看了宰予;我隻憑外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又使我錯看了子羽。”
無論是外貌還是言辭,確實可以作為判斷一個人修養與品格的因素,但孔子的失策在於,他輕易地給澹台滅明和宰予貼上了自己所認定的“標簽”,從而使自己產生了思維定勢,讓他無法用開放、寬容、公正的眼光去評判、去交往。事實證明,任何人與事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澹台滅明的容貌並沒有影響他成為一代名儒,而孔子曾經欣賞的能言善辯也讓宰予運用到了對“禮”的質疑上。因此,如果不能在注重細節的同時聯係全局,那不但做不到以小見大,更有可能會導致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二、國寶《五牛圖》背後的故事
一牛絡首四牛閑,弘景高情想象間;舐齕詎惟誇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
——乾隆題《五牛圖》
韓滉在唐德宗時曾官至宰相,他擅長丹青,偏好鄉野風光和世俗生活,喜歡畫牛、羊等家畜,《唐朝名畫錄》記載他“能畫田家風俗、人物、水牛,曲盡其妙”。
據說韓滉創作《五牛圖》的時候,他正在浙江做地方官,每逢休息日,他總是帶好畫具,深入鄉村,郊遊寫生。有一次,幾個畫家朋友相聚一堂,互相切磋,他們看到韓滉新近寫生的畫作,頗感不解,紛紛詢問他為何如此喜愛畫牛,韓滉說:“耕牛是民生的關鍵,是田間勞動的主力。隻有仔細觀察牛,才能體會到牛的品格。”一番話,道出了韓滉的心聲,也使在座的眾人茅塞頓開。
這一天,他再次走在郊外的縱橫小道上,放眼望去,一派春意盎然的鄉野風光。幾頭耕牛甩動著尾巴,不緊不慢地吃著青草,兩三個頑皮可愛的牧童正在嬉戲玩耍;遠處還有一頭耕牛正在回頭舐舌,顯得慵懶愜意,旁邊的那頭卻還在俯首尋草。韓滉呼吸著泥土的氣息,感到胸口有一股熱流在湧動,他讓小童取出筆墨,盤腿坐在樹蔭下全神貫注地速寫起了一幅幅耕牛圖景。經過幾番醞釀、斟酌和修改,流傳千古的《五牛圖》終於呈現在了他的眼前。
《五牛圖》沒有用任何背景,畫中的五頭牛神態各異,活靈活現,仿佛觸手可及。著色雖然清淡,卻十分真實地表現出了牛的毛色和質感,甚至牛的睫毛也被作者用筆細細描繪出來。這五頭牛雖然是鄉野之物,但它們的目光都炯炯有神,觀者分明可以感受到每頭牛不同的個性和情感。韓滉還通過這幅畫告訴世人:牛是國之命脈,它們關係著農作物的收成,也維係著老百姓的生活;同時,他還以牛比喻自己和自己的兄弟,都是以樸實敦厚、任勞任怨的牛的品性來報效國君,並真正為老百姓的疾苦著想。
清代的乾隆帝曾下詔向天下廣征稀世珍寶,《五牛圖》卷被征召入宮,乾隆皇帝得到了以後非常喜愛,禦筆一揮,題了這首四言絕句。乾隆的題詩準確地道出了作者韓滉創作《五牛圖》的深意,他不僅欣賞作者對牛的觀察入微,更讚賞他視民生為己任的胸懷,所以才在詩中用了“丙吉問喘”的典故。這則典故說的是漢宣帝時,身為丞相的丙吉有一次在街上看到有人鬥毆,他沒有理睬他們;但是在不遠處他看見有一頭牛半躺在路邊直喘粗氣,便忙停下車裏查看。他的隨從十分不解,認為他不關心剛才的鬥毆卻來關心這樣的小事。丙吉十分嚴肅地對周圍的人說:“百姓鬥毆自有地方官去處理,但健康的耕牛在夏天還未到的時候就喘成這樣,說明氣候有異常,接下來農作物就會受到影響,這才是真正的大事。”
耕牛在古代農耕社會是十分珍貴的,心係民間的韓滉通過對耕牛的細致觀察,以及細膩入微的生花妙筆,表達了自己關心百姓生活的心誌,並呼籲人們重視農業生產和民間疾苦,因為從一頭牛身上反映出的恰恰是國之大事。
三、呂不韋慧眼識奇貨
今君將施於大人,大人輕君;施於小人,小人無可以求,又費財焉。君必施於今之窮士不必且為大人者,故能得欲矣。
——《戰國策·杜赫欲重景翠於周》
作為一個擅長做跨國生意的大商人,呂不韋可說是趕上了一個好時候,他靠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販賣手段,遊走於當時的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等市場,成了一個腰纏萬貫的富商。然而,對於呂不韋來說,他的心病就是在社會上地位不高,因為各諸侯國鼓勵耕戰,重農抑商。心思活絡、獨具洞察力的他發現了更大的商機——政治買賣。
其實,呂不韋很早就有異於常人的眼光和判斷力,他在年輕的時候就問自己的父親:“種地能得到多大的受益?”
父親回答道:“至少是種子價值的十倍。”
“那做生意呢?”
“可能一百倍吧。”
“那要是由我掌控一個國家的國王呢?”
他父親哈哈大笑道:“好好學你的生意經吧,別想入非非了。一個國家的收益,是我無法計算的。”
這段對話深深地印入了呂不韋的腦子裏,在他有了足夠的經濟實力後,他就想著搞政治投資,他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采用了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呂不韋認定,秦國必然有崛起的一天,其他六國很有可能會臣服於秦國。他清楚地知道當時的秦國國君年邁多病,太子又沒有嫡子,隻有一個庶出的兒子被秦國作為人質軟禁在趙國,日子過得十分狼狽。呂不韋特意到子楚所在的邯鄲去做生意,對他來說,子楚就是目前他有機會掌握的最大的一件奇貨,就等著高價賣出了。他前去拜訪子楚,並遊說他說:“我能夠光大你的門庭。”子楚笑著說:“先生還是先光大自己的門庭,再考慮如何光大我的門庭吧。”呂不韋目光炯炯地注視著他說:“我的門庭正是要等待你的門庭光大了,我才能得以沾光啊!”子楚聽出了呂不韋的言下之意,就把他當成座上賓,徹夜深談。呂不韋為他分析目前他所麵臨的情勢,並表示願意成為他的經濟後盾,並由他來設法拉攏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寵妾華陽夫人。子楚於是叩頭拜謝道:“如果實現了您的計劃,我願意分秦國的土地和您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