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阿諛奉承和珅弄權斂財
阿諛奉承,指的是說恭維人的話,向人討好。我國西漢成帝時的光祿大夫劉向在《說苑》中談到為官的“六正六邪”,其中之一的“諛臣”就是指專門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一類臣子。這種人往往表表裏不一,說是一套,做又是另外一套,麵上唯你獨尊,實際上卻暗藏禍心。
和珅出生在福建副都統常保家中,小時家中清貧。他是乾隆皇帝的寵臣,是“諛臣”的代表人物。和珅的一言一行,惟皇帝的個人意誌是舉。隻要能讓主子高興,哪管什麼傷天害理,誤國殃民。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和珅對乾隆“言不稱臣,必曰奴才,隨旨隨令,殆同皂隸”。即使是後來位居大學士後,和珅仍像當年做禦前侍衛那樣恭謹用命,“皇帝若有咳唾之時,和珅以溺器進之”,與那些正人君子的大臣相比,古稀之年的乾隆皇帝自然更喜歡和珅這樣殷勤周到的奴才,自覺不自覺地將其視如知己。
《貞觀政要》雲:“主所言皆曰善,主所為皆曰可,隱而求主之所好,而進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與主為樂,不顧其後害,如此者,諛臣也。”和珅善於揣摩主子的意圖,了解皇帝的喜怒哀樂,把乾隆皇帝伺候得十分周到妥帖,乾隆聽不到任何不同的意見,和珅得到的則是僅遜於皇帝的權力和財富,任何不利於他或他的黨羽的消息都傳不到皇帝的耳朵裏,就是偶爾傳到和珅也有辦法消滅證據。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內閣學士尹壯圖彈劾各省大員私挪庫存銀兩,導致庫存銀兩不足。乾隆大怒,派尹壯圖到地方核查,和珅建議派戶部侍郎慶成同往,郎慶成名義上是協同訪查,實際上處處掣肘,每到一地,負責拖住尹壯圖,讓那些官員趕緊借錢填補虧空,結果尹壯圖毫無所獲,反而因為誣賴大臣丟了官。
貪財如命的和珅自己在崇文門稅關正監督任上供職八年,大權在握,為所欲為,在處理稅務、經手罰沒款、變賣罪官不動產等過程中,索賄受賄、貪汙自肥不計其數。和珅斂財之多,可謂富可敵國。
晚年的乾隆,眼睛裏隻有自己文治武功的業績,蒸蒸日上的盛世,耳朵裏隻喜歡聽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聲音。和珅正是抓住了乾隆暮年“喜諛而惡直”的心理,投其所好,以博得皇帝的歡心。為此,和珅盡其所能,大事可以化小,“唯將吉祥之語入告”,甚至像鎮壓白蓮教起義這樣的大事,和珅明知是乾隆的一塊心病,但從未將實情相告,而以“蕆功在即”蒙蔽皇帝。
宋蘇軾《明君可與為忠言賦》中雲:“目有眯則視白為黑,心有蔽則以薄為厚。遂使諛臣乘隙以彙進,智士知微而出走”。“諛臣”之害足以誤國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