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虞舜孝感動天(1 / 1)

一、虞舜孝感動天

中國古代帝製開始前采取禪讓的方法選取首領,即在前任首領年老之時在各部落選出一位有德有才之人擔任下任部落首領。通過這種舉賢的方法,共選出三名部落首領,分別是堯、舜、禹。

傳說堯在位時,有人推舉其子丹朱繼位,堯說:“丹朱品德不太好,喜歡與人爭吵,不能作為部落首領。”後來經過多方考察,最終選取了舜作為部落首領。堯覺得自己的兒子品德達不到當部落首領的要求,反而推舉了舜,舜到底是一個擁有怎樣美好品德的人,能讓堯心甘情願地讓位給他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舜是一位極為孝順的兒子。

《孝經》中有雲“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說孝是德行的根本,又說孝道是天經地義的事,是人民本來就應該具備的行為。《國語》和《左傳》中也有關於孝道美德的敘述“孝,文之本也”“孝,禮之始也”。說孝道是文章表達感情的根本,是人們學習禮儀的根本。

這些古言都將孝道這一美德提到了相當的高度,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堯會選擇舜這位孝行感動天的兒子來當自己的接班人。

關於舜的孝順德行,有一個小故事就講得非常明了。舜出生於姚墟(今山東菏澤),因生而有雙瞳故名“重華”。舜家境貧窮,耕田、打魚甚至陶器製作這些舜都做過。因為舜為人有德,從來不與人爭吵,故而舜所在地的人們受到他的感染都變得和睦起來。這樣兩三年過去,舜所在的地方比其他地方就要富庶,民風也更淳樸一些。

人們知道這位有德的舜之後,都願意追隨他,故而舜在的地方有“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邑即縣),三年成都(四縣為都)”的說法。這個現象被當時的部落首領堯知道後,堯非常高興,有意將舜培養成接班人。

堯賞賜了舜布匹、衣服、牛羊,還給舜建了糧倉,把自己的兩個女子都嫁給了舜。舜的生母早年已逝,其父瞽叟後又娶妻生了兒子叫象,象是個傲慢無能的人,但是瞽叟非常偏心他。在這種情況下,舜仍然對雙親很尊重,就連對象也非常好,一次瞽叟讓舜修補糧倉的頂,象看到後以為謀害舜的機會來了,將糧倉的梯子抽掉後放火燒糧倉,想把舜燒死。舜看到這種情況,急忙將隨身帶著的兩個草帽拿起,想鳥一樣從糧倉頂上飛了下去,沒有受到一點傷。瞽叟和象又趁舜挖井之時將石頭扔進井底,就當他們以為舜已經在井中被石頭砸死的時候,舜卻已經在井中挖了一條彎道躲過一劫。看到舜竟然還活著,瞽叟和象大吃一驚,從此再也不敢害他了。這件事情過後,舜對自己的父母、弟弟還如從前一般對待,得到眾人一致好評。

舜對自己父母的孝順感天動地,在他耕種時常常有大象自發為他耕地,有鳥飛過為他播種,其孝如此,終於得到了堯的認可,把部落首領的位置禪讓給他。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每一位中國人應盡的義務,有德之人以孝為本,有德之人以孝為先,一個人有孝之德自然能贏得別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