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地下音樂寶庫(1 / 1)

曾侯,是戰國時期楚國統治下的一個小國,乙是曾侯的名字,據出土楚王鍾上的銘文斷定,曾侯乙死於楚惠王五十六年,此墓的人葬時間當在公元前433年。

曾侯乙墓出土樂器數量之多及其精巧的設計和高超的製作技藝,都是非常罕見的,墓的東室放有墓主人棺槨一具和陪葬侍妾的棺木八具,出土樂器總數多達124件;這些樂器構成一個以笙、瑟為主要樂器的小型樂隊,可能是墓主人起居時演奏“房中樂”

使用的。墓的中室麵積最大。

沿南牆放有青銅酒器和宴飲用的禮器;沿南牆和西牆,放有鍾架呈曲尺形的編鍾;沿北牆放有編磬,靠東南角放著巨大的建鼓。此外還有橫吹的閉管樂器篪兩件;笙三件;排簫兩件以及彩繪精美、腔體完整的瑟七件和袍鼓等。這些樂器組成了一個“諸侯軒懸”排列的較完整的龐大樂隊,可以想像其演出場麵是相當壯觀的。墓的西室放有陪葬棺木13具,棺內均為20~25歲之間的女性,這些可能就是這個“鍾鼓”樂隊的演奏者,或為墓主人表演歌舞的女樂,她們都是在墓主人死後,被殺害殉葬的。

墓中出土的編懸樂器鍾,磬是最精美的,也是價值最大的,發掘時,墓內積滿了水,所有文物都浸在水中。除笙、磬、鼓等樂器已毀損外,其它塗漆的竹、木樂器大體上保存完好,特別是全套編鍾,不但沒有損壞,竟在鍾架上懸掛了2400多年,確是不可多見的奇觀。

與編鍾密切配合的旋律樂器是32件編磬,這套編磬按宮調關係分四組排列。由於12律俱全,可以與編鍾在同一調高上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也可用原調或轉調演奏。但因多為石灰石磨製,浸漬日久,大多已溶蝕朽壞。

這個樂隊中,還有一件重要的打擊樂器叫建鼓,它可能在樂隊中控製節奏,起指揮作用。演奏時,它由一名樂工雙手各執一個槌端呈球形的木製鼓槌敲擊。

樂隊中的其他樂器,加篪、笙、排簫、瑟等,都是演奏旋律的樂器。篪是一種橫吹管樂器,管身均髹黑漆,並飾有朱漆彩繪三角雲紋和陶紋。排簫,古稱簫,實物出土後尚可吹奏,能吹出六聲的音階序列。

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之際,已經有由100多件樂器組成,且具備高、中、低幾個聲部,又能夠轉調演奏現代樂曲的如此規模龐大的大型管弦樂隊。說明當時我國音樂文化的發展是站在世界前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