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二十一年某日深夜,遠征途中的永樂帝朱棣正在他的行在內休息,忽然衛士前來通報,禮部左侍郎胡瀅有要事求見。
深夜被擾,朱棣不怒反喜,心中充滿了興奮期待和恐懼,他十分清楚,如果沒有他的命令,胡瀅是絕不可能私自回來的,而此刻胡瀅不經請示深夜到訪,必然隻有一個原因:他找到了那個人!
隨著衛士的引領,一個在朱棣印象中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年人來到了他的麵前。朱棣揮了揮手,衛士便心領神會的退了出去。
望著麵前一副飽經風雨,憔悴模樣的禮部左侍郎胡瀅,朱棣的心中卻是波翻浪湧的另一番景象,二十一年來,他勵精圖治,重修長城,再造運河;編撰《永樂大典》,三戰交趾,四征漠北,樁樁件件,俱是青史留名,千古傳誦的豐功偉業。
然而,在這些功績被世人傳頌的同時,這二十年來,他暗中也一直沒有放棄對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的尋找,而胡瀅,就是這些年他所派遣出去天涯海角打探建文帝下落的人。
那個躲在暗處的人,隻要一天不被找到,朱棣的心中就總是難以心安,生怕哪一天,那個人就會跳出來,像當初他奪走那個人的一切一樣,將他所創造的輝煌再度奪去,每想到此,朱棣就如鯁在喉,寢食難安,好在,這一切,今晚都會有個水落石出的確切結果了。
“愛卿平身”,朱棣用平靜的語調淡淡的說道,可是,他那濃眉之下深邃的眼眶中所流露出來的目光,卻是炙熱的。
“謝皇上”,胡瀅站起身來,肅手而立,他的視線順著足尖所指的方向向前方延伸,經過一張大而潔美的白色虎皮之後,與那俯視著他的灼熱目光交接相對:“我找到了他”胡瀅的表情鎮定而又自信。
目光交彙,片刻之後,永樂帝端坐的身體如一座懸在半空中的山峰轟然落地,軟而慵懶的靠在了龍椅的扶手上,長長的籲了一口濁氣。
金鑾寶殿奢華雄壯,文武百官雲集,殿前太監手持聖旨高聲頌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當此金元遺患襲擾我邊境之時,茲聞西南海外倭人小國膽敢犯我海疆,天顏震怒,卿命內官監太監總領鄭和,為欽差總兵太監,前往西南平定叛亂,務要誅盡賊寇,以儆效尤,欽此!”
浪濤聲聲,勁風烈烈,旌旗隨風招展擺蕩。放眼望去,大明艦隊如一條長龍橫距江岸。當先一艘巨艦之上,皇城禁軍精銳鎧甲鮮明,長矛的尖端凝成一點青光,在陽光的照射下,鋪展成一片燦爛星海,肅殺之氣撲麵而來,令人膽寒。
鄭和身材高壯偉岸,傲立於帥旗之下,英姿勃勃。身旁並立一名身穿杏黃道袍的道士,長冉美須,仙風道骨。此時正一言不發的凝望前方,大軍鋪天蓋地蓋地般的氣勢,竟似未能在他心中激起絲毫漣漪。
羌桹一聲龍吟,寶劍清越之聲激蕩而出,鄭和長劍前指,不怒自威的聲音隨風波蕩開來:“出發”!!!恰在此時,一道晴空霹雷從天而降,遠在天邊,卻又似近似眼前。哢嚓巨響,天空猶如一塊華美的布匹被從中一破而開,巨大的威能震徹天地,海浪驟然劇烈翻湧,戰艦動蕩搖晃,三軍氣勢戛然而止,人人神浮氣短;盞茶之後,騷動才漸漸平息。
鄭和作為一軍主帥,巍而不動,眼望三軍,口中卻低語垂詢道:“天師,大軍未動,天降雷霆,此象是吉是凶”?那道士聞言撫須而笑道:“天降雷霆,壯我軍威”。鄭和聞訊,胸中豪邁之氣噴薄而發,衣闕隨風飄飛舞動,麵對三軍厲喝道:“天降雷霆,壯我軍威”!大軍雄闊之聲隨後以星火燎原之勢彌漫開來,應和之聲此起彼伏:“天降雷霆,壯我軍威,天降雷霆,壯我軍威……”“嘟……”巨大長號吹響,艦隊浩浩蕩蕩開拔,在江流刷刷聲中漸行漸遠……
大明疆域西南,蠻荒之地。深山之畔,叢林蔥鬱,秀竹參天。在青翠竹林的掩映之下,順著一條石階蜿蜒曲折,榭儷而上,盡頭處,依山而建,三間青色石磚搭砌而成的草頂石屋便位於此處。廊下左手邊,一位身穿土家族簡樸服飾的三十歲許女子,正在灶前生火做飯,火光閃爍之間,將女子清麗素約的麵容映照的愈發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