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手:對現實和人生窘況的發展和表現(序)
劉 華
收人這個集子的中篇小說《平手》是耐人尋味的―
人與自然的搏鬥交織著官場角逐、人事紛爭。以縣委書記肖克等人為一方、以副書記吳子階為另一方的兩種力量,雖然都持有對方的把柄、都有闖蕩宦海的謀略,雖然前者的缺陷或過失與後者的腐敗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然而,激烈較量的結果卻是又一次打了個平手:一方因挪用抗洪卵石、對倒堤負直接責任而被重處;另一方卻因洪水毀了稻田即毀了為假稻種開綠燈的證據,隻得了記大過的處分。在這個故事中,陶江並沒有把二者的矛盾衝突簡單處理成正義與邪惡的角鬥、並沒有輕率地站出來謳歌或鞭答誰們。倒是在冷峻披露吳子階的行為時,也相當無情地一一揭示了肖克及其部屬在挪用卵石問題上的“官官相護”、在用人問題上的心計權術等等。陶江幾乎收斂了同情,放棄了道德評判,鋒芒不露地把對峙著的雙方都推到讀者麵前。我認為這些細節安排並非出於表現人物形象複雜性的一種刻意,而是他審視現實的結果。麵對錯綜複雜的官場角逐,他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他以冷峻的目光穿透了由驚濤駭浪構成的表象,而直逼導致潰堤的根源所在:那如管湧般不可遏止的權力欲。潰堤所代表的象征意義不言而喻,由此,我們不難窺見他於冷靜中潛流著的深沉憂思。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陶江對“平手”這種現實窘況的獨到發現。在抗洪這樣的非常事件中,權力爭鬥的結果是“平手”;在招商引資的重大問題上,政見的衝突仍是沒有贏家(《天蕩》);而在用人這類官場的日常生活中,矛盾著的雙方更是講究“平衡術”,勾心鬥角的智慧真個是平分秋色。陶江通過不同的官場故事、個性分明的官場人物,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揭示出一種普遍的“平手”現象,使作品在結局之外別有一番意味,指向對社會更深人的思考。但是,我注意到,陶江並不是一般地反映社會問題,他著力揭示的是,在注定會“打個平手”的現實窘境中官場中人的生相情態。於是,他筆下的人物常以有所作為的人生奮鬥和無可避免的命運遭際構成人與現實的深刻衝突,這種衝突自然也傳達出一種酸澀的人生況味。比如《平手》中的女幹部簡素華本“不是盞省油的燈”,但她遊刃自如地斡旋在幾股勢萬之間的表現和為抗洪獻身後無法蓋棺論定的尷尬結局相對比,令讀者心中橫生悲驚之感;又如《天蕩》中有“永動機”之謂的齊越,他的勃勃雄心一旦陷人人事的泥淖便如虎落平陽,雖以努力拚爭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到頭來卻是“明升暗降”;至於《嫡係》的主人公李子陽則以自己初涉官場的困窘而無奈的經曆印證了簡素華、齊越們在現實窘境中的必然結局;《門神》通過對看門人與劉副書記友誼的津津樂道的描寫,反襯出“高處不勝寒”的生態心境,從一個側麵委婉地道出了官場中人的曲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