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儒雅之城
像許多美麗城市一樣,盤錦有著青春如花的容顏,同樣,也有著韻味兒十足的風姿。
每個清晨,每個黃昏,每個周末、節假日,在小區、在廣場、在林木扶疏的優雅處所,我們都會看到舞著的人、唱著的人、笑著的人,到處都會聽到鼓樂之聲、絲竹之音這是悠揚如訴的二胡,那是歡快火爆的二人轉;這是響亮有致的快板,那是餘音繞梁的評劇、京劇……精彩的節目不時引來圍觀市民的陣陣掌聲。如果看得高興還嫌不過癮,幹脆一招一式像模像樣地加入進來。雖然身段、台步、指法、眼神兒、演奏、唱腔也許並不到位,甚至,還會有些地方口音拐來拐去地“串味兒”。但是,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快樂是大家的,也是自己的一一隻要高興就夠了!多麼安樂、祥和的人間美圖啊!
如果說,盤錦的“味道”僅限於此,僅限於我們隨便走走就可以看見的這些平常景致,這是不準確的。在這個小城,還活躍著一大批文藝人才——說他們是人才並不為過,因為他們在不同的藝術門類中,個頂個都是出類拔萃,到目前為止,他們都已創造出了令人矚目的優異成績。一係列嘔心之作有機地構成鶴鄉地域文化體係 個城市的靈魂。現在,就讓我們逐一來認識一下這些城市生活最局境界的建築師——
錦繡文章
《李龍石詩詳注》、《盤錦文學遺產精編》,厚厚的兩本專著放在麵前,讓我們知道了趙立山老人。書的顯要位置上寫著“探究源流,傳承文脈;跨越時空,解讀遺存”。本應該是含怡弄孫、頤養天年的年紀,但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熱愛古典文學的誌趣仍然未減。經過近五年的搜集、整理、訓詁、校勘,兩本著作麵世了。而這樣的成果又何止是“五年”所能完成的呢?如果不是數十年的精心、留心和用心,傾其所有心力和心血,博觀約取,積沙成塔,怎能搶救和保存下這樣珍貴的文學遺產呢?
老一代的作家中,我們還要提一下閻墨林。早年,他不僅自己寫詩,而且他還帶領李國忠、許加、王春明、王崇仁、蓋娟、孫卜勇、楊軼春、賈桐樹等人一起,創辦了香飄詩壇的《香稻詩報》,培養了一大批詩歌愛好者。至今,雖然這些人早已陸續離開了編輯崗位,但是,正是這份執著的熱愛和積土成山的持久努力,才使這份民間的詩刊二十餘年來得以延續下來。這在全國來說,恐怕也是個奇跡。
還有一些年紀稍長的老師,如東白,古稀之年仍筆耕不綴。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不叫一日閑過。東白不僅能詩、會文,而且還會畫。他在個人創作之餘,還與曉昕、趙玉華一起,創辦了《盤錦詩詞》雜誌,可謂兢兢業業,幹為人梯,不僅為盤錦詩詞作者提供了發表與交流的園地,也在全國創下了品牌。
左寶尊的詩空靈、雋永,如清淩淩的小溪,婉轉韻致,洗濯心靈。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悄悄塞給你一本詩集,不時讓你驚詫於他一如既往的堅持和純淨的藝術境界。戚英發的古詩詞和現代詩同樣寫得精彩,他多年前的詩集《雨船》再版的消息似乎還在繼續,而他的古體詩集卻又精美典雅地放在你的麵前。現在,為了培養更多的盤錦文學新人,他已把主要精力轉移到具體瑣碎的服務工作上。
劉長青的長篇小說《濁海》、魏憲軍的長篇小說《堿蓬》、以文學的形式為我們提供了了解盤錦的一麵鏡子。他們在工作之餘,把別人閑逛、遊玩的時間統統付諸筆端,點燈熬油,完成鴻篇巨著,那叫上百萬個字啊,想想心裏都發悚。
身殘誌堅的甘瑞林是一名軍人,盤錦市文聯、作協專門為他的長篇小說《青春無悔》隆重召開了座談會,創下了盤錦市作家協會為個人舉辦研討會的“第一”。 .郭全是中國作協會員,兒童文學的高手,早年,他的兒童長篇小說《阿娟和她的丹頂鶴》就曾在北京召開過作品研討會,在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另外,還有郝延超、吳雁潔、劉維裏、關洪祿、郭春英的中、短篇小說,季新山、於長山、李曉泉、崔德忠、劉亞明、史洪斌、孫培用、張小夥、李薇薇的詩歌,郭興武、劉忠、李洪旭、刁利欣、劉樹軍、金曉瑩、柳虹、劉昕的散文,夏為中、尹玉寧、伊雲、劉蘭波的散文詩,葉雪鬆、吳誌儼、康征的傳奇故事,肖琪坤的報告文學,段鬆田、李繼紅、孟慶雙的評論……先後出現在《人民文學》、《當代》、《詩刊》、《十月》、《中國作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大家》、《天涯》、《作家》、《鴨綠江》、《詩選刊》、《散文》、《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等報刊上。而他們隻是這個龐大隊伍的代表,正是他們的辛勤筆耕,大大提升了盤錦文學的知名度。在創造地域文化方麵,年長的張培心,年輕一代的劉長青、楊洪崎、楊春風、佟偉、丁偉成、任鴻等,正尋山問草,伏案疾書,致力於這一需要極度耐心、毅力和熱愛之心的工作。
再來說說獲獎和影響一一甲午海戰大家都知道,以此為背景改編的電影《甲午風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但是,最終決定戰爭結局的甲午陸戰曾被許多人忽視,而甲午陸戰的最後一戰就發生在盤錦市田莊台鎮。憑著一份責任心和使命感,盤錦文人與中央電視台和遼寧電視台聯袂將這段鮮為9人知的曆史搬上了熒屏。功夫不負有心人,電視劇甫一問世,便獲得省優秀電視劇一等獎、最佳編劇獎、最佳男主角獎,“五個一工程”獎和全國電視劇“飛天獎”,既為後人保留了一份不該忘記的曆史記憶,又為盤錦文學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新時期以來,以省作協副主席、市作協主席王本道為首的盤錦作家群進入創作成熟期,更是重塑了盤錦文學的新形象。王本道首獲全市文學界第一個國家級獎項一第一屆冰心散文獎。而後,宋曉傑獲得第二屆冰心散文獎。一個城市連續兩屆獲得全國性的同一獎項,這在全國來說還不多見。宋曉傑的詩歌、王本道的散文、張豔榮的中篇小說連續三屆蟬聯遼寧文學獎單項獎,獲獎作品種類之全,在全省也是罕見。
劉則亭,一個生活在二界溝漁村的普通人,卻創造了不普通的業績。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對遼河入海口古漁雁文化中古漁雁民間故事的搜集和整理,終於,他的努力得到了承認,古漁雁文化已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到如此高的肯定,他的不懈努力,可想而知.細數起來,從盤錦走出去的文化名人,落不了以下三人。王充閭,這位全國知名的散文家,多年來亦政亦文,奪得了全國文學的最高獎首屆魯迅文學獎等許多文學獎項。但他仍懷有不變的桑梓情懷,文章內外都留下了他對家鄉的一往深情。
身處遼寧省文化廳廳長之職的郭興文,對古體詩的喜愛由來已久,盡管公務繁忙,仍然抓住閑暇時間,創作了許多歌頌盤錦風土人情的優秀詩篇。而且,興致所至,他常常還會即席創作幾首,那些朗朗上口的詩章與盤錦的風物一起,被他像親人一祥反複提及。
現為遼寧省文聯主席的王秀傑,還是個責任感極強的作家。《中華鶴跡》、《與鳥同翔》、《白鳥鶴鶴》,一本接一本地寫出來,哪一篇哪一字不是心血的結晶呢?“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瀟灑;“沙鷗浦雁應驚訝,一舉扶搖直上天”的高遠;梅妻鶴子的清雅閑適……那些鶴,仿佛都是她的兒女,她愛著它們,而且曆久彌而現任市文聯副主席的於德才與上述走出盤錦的三人不同,是從省城走進盤錦。他的到來為盤錦文學帶來了新的氣象。多年前,他就獲得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目前正為培養基層小說隊伍做貢獻。
書香四溢
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僅從人們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方麵表現出來,更體現在人們對藝術的熱愛和鑒賞,對藝術的學習、理解和尊重上。
不論是氣候形成之早,還是愛好者之眾,盤錦市書法、美術、攝影的創作成就都是相當局的,可以說代表了盤錦的城市文化品位。到目前為止,盤錦分別有這三個藝術門類的國家級會員23名、13名、20名,專業藝術水準之高,可見一斑提起盤錦的書法,人們就會馬上聯想到省書協副主席何連仁和市書畫院院長馬秉樞。當年,在盤錦尚無一位國家級書協會員的情況下,何連仁以近50歲的舉入選國展,繼爾蟬聯兩屆中青展金獎,極大地激發了愛好者們習書的熱情,掀起首波書法創作高潮。馬秉樞與何連仁一樣,早年曾師從於聶成文,深得聶先生的喜愛。他溫和敦厚,不急不躁,處事周全、低調,像他的書畫作品祥,有著寵辱不驚的氣度和風範。如果,你正為什麼事情煩心,或者想讓自己被書墨香一熏,那麼,到他清風明月般的畫室裏坐一坐,保證會讓你有另外一番收獲。你一定會冋,他那麼多頭銜,還會有時間創作嗎?可是,全國第七屆書法展最高獎“全國獎”,就被他穩穩地拿到了手中。他的神閑氣定裏,仿佛留有刪繁就簡的板橋遺風,同時又隱藏著大巧若拙的深厚涵養。
現任市書協主席的王政佳,同樣也是一位嗜書法如命的人。他不僅自己刻苦習書,各種全國獎得了若幹,更重要的是他的服務意識。他是一個行動多於語言的人,為了書法藝術的進步,為了向全市書法同仁提供一個好的創作環境和出道機會,他默默地盡著自己的職責。
見字如麵。這是我們原來寫信時的一個常用語,但是,在這裏借說到盤錦美術的興起,還要上溯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盤錦與全國一樣,生活水平還不是很高,更多的人還在忙於生計,但已有人走在了“時間的前麵'不論是徐敬富、李祥元較早開始的書畫收藏,還是於廣勤、盧廣今等一批繪畫愛好者們,都是懷著對美術藝術的熱愛,懷著對家鄉的熱愛,開始了他們藝術上的“長途遠征”。事實證明,正是他們的引領和帶動,才為今天的盤錦美術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