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
初來乍到這個城市,您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個“新”字。新馬路、新樓奪鷗;新認知的大蘆蕩、丹頂鶴。當年遼寧電視台某女導演初來此白片,迎風俏立於茫茫水陸之間,一激動就把唐詩改了:“此景隻應匕有,人間哪得幾回觀!”曾任職於本地的一位省文化部門領導,登爸目,但見紅灘綠水之上,黑鷗翔集,生機盤然,竟也詩性大發“如口荼作奇觀,朝霞誰采錦沙灘。一從龍女拋香袖,紅透遼西渤海”隻有從如此超凡的美景,才能流淌出這般美妙的詩章。仙鶴不是帛獨鍾,曆朝曆代詠鶴詩不勝枚舉。有盤錦好事文人編輯、名家手線裝《中國詠鶴詩詞選》為證。專寫黑嘴鷗的詩文古代沒有,今也愛的夢幻……”
甚至連“盤錦”這個地名,也是新的。
更有新建成的中國最大清水混凝土美術館、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築匕一係列魅力區域,盤錦因而也有幸躋身為一個特色天成外加後的魅力城市。
這個城市和許多中國城市一樣,在新的表象之下,也有很舊說到這個舊的一麵,真能嚇你一跳。它曾經像水泊梁山或黃土淋海雪原一樣,令人魂飛魄散!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盤錦這地方十年前還是個聞名遐邇的土匪窩!當然那時這個土匪窩不叫區域範圍內比較知名的地方,也就是水陸碼頭田莊台和沙嶺稱平西堡,唐皇征東的橋頭堡)。那時提到此地,可不似如今這夕卜人腦海中充斥的,往往除了狼奔豕突、蔓草荒煙的景象,就蘆蕩之中,縱橫村屯之間,風高放火,夜黑殺人的胡子(東北人的稱謂)了。
論一個地方,開篇肯定要追溯它的曆史。所以細說起盤錦,就有關遼河和胡子的話題。
兵燹之地漂泊者的家園清代移民
日本侵略者殖民統治軍轉官兵屯墾石油大軍加入省直幹部和知青下鄉第一篇河口文明兵燹之地漂泊者的家園清代移民日本侵略者殖民統治軍轉官兵屯墾石油大軍加入省直幹部和知青下鄉第二篇亂世傳奇東北軍閥的起源綠林好漢的抗戰第三篇田園牧歌印象昔日南大荒今日米糧倉稻花香裏說豐年烏金子的河流蒼涼之美溫柔富貴之鄉第四篇儒雅之城錦繡文章書香四溢藝苑奇葩…
文明的傳承盤錦的新名片第五篇未來水鄉人類的文明曆史,大多沿著江河展開。黃河、長江孕育了華夏文明主體,但中華文明的起源不是單元的、直線的,而是呈“多元一體”,遼河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發祥地。
作為全國有名的七大河流之一,遼河宛若一條臥在東北大地上的巨龍。遼河有東西兩源東遼河源出吉林省東遼縣吉林哈達嶺;西遼河上遊北源西拉木淪河出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西南白岔山,南源老哈河出河北省平泉縣光頭山;東、西遼河在遼寧省昌圖縣古榆樹附近彙合後始稱遼河。盤桓於中國北方大地的遼河全長1394公裏,流經河北、內蒙古、吉林、遼寧四省、區。遼河幹流河穀開闊,河道迂回曲折,沿途分別接納了招蘇台河、清河、秀水河,經新民至遼中縣的六間房附近改向西流,經雙台子河,在盤山灣入海。
億萬斯年,流動著的遼河,載浮載沉,一路滋潤、一路養育,衝開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遼河入海的過程也是遼河流域文化發生和發展的過程。而地處這條大河出口處的盤錦,則彙聚和承載了這條大河的精彩文化,其文化特點也代表了遼河流域文化的特點,即早發性、獨創性、向心性和趕超性。
兵燹之地
在荒蠻的歲月,人類欲望就膨脹出沒完沒了的追戰廝殺。在中國北方發生的戰爭,許多是沿著遼河聚攏展開的。而地處遼西走廊東端的盤錦,陸路溝通關內外,水路扼遼河鎖鑰,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多次遭受兵燹之災。 .秦時的盤錦屬於遼東郡。秦以後曆代在這裏都設有縣級治所,漢朝時在本境內設置房縣。1982年文物大普查,文物部門在大窪縣境內的清水農場小鹽灘,發現一處漢代遺址,它被考古專家確認為尋找多年而沒有找到的房縣。房縣在漢安帝時代隸屬遼東屬國。這一史實早在台灣著名國際地理學家陳正祥先生所著的《中國文化地理》一書中得到了文字印證。他在書中“城的年齡”圖上,標示出遼河入海口右岸有一座2000至3000年古城,即指房縣,房縣直到西晉初年才被廢除。
史書中寫道“遼澤泥潦,車馬不通,遼東以西水潦壞道數百裏。”這是隋、唐時代帝王征戰的記錄,也是當時盤錦地理狀況的寫真。在盤錦流傳著許多與李世民東征事件有關的民間傳說,如《螃蟹搭橋渡唐王》,說是在1400年以前,李世民率領大軍禦駕親征,當時被圍在遼東三江越虎城(現在的海城)。後路增援部隊的主帥是大刀王君可。他得知唐王被圍的消息,星夜催軍前進,傍晚來到了遼河上遊三岔河。正值初冬天氣,滿河冰淩,尚未凍實,船已上塢無法渡河,王君可心急如焚,特派探馬前往河邊察看。探馬回報河冰未結,不能渡河。王君可無計可施,氣急之下下令殺掉了探馬。派第二個前往,回報和以前一樣,王君可又下令殺掉,一連殺了三個探馬。第四個探馬為保性命,隻得謊報說河冰堅固可以渡過。王君可聞聽大喜,即驅動三軍連夜渡河。當時河裏大霧彌漫,馬蹄踏上河麵發出嘻嚓咯嚓的響聲,不一時大隊人馬已安全渡過遼河。王君可走在隊尾,心中暗想.這麼薄的冰,沒有一人一馬落水,真是老天保佑。此時霧氣漸消,他忍不住回頭一看,所過之處,哪有什麼冰塊,全是黑壓壓一層層數不清的河蟹趴在一起,架了一座浮橋。從來天機不可泄露,他這一看,蟹橋頓時崩潰,王君可也隨著沉落河底。至今,三岔河口一半清水一半混水,據說這是王君可的大刀落在這裏成為分水劍,把河水清濁分開的緣故。而河蟹背上的硬蓋,原本是光光的,因為架橋渡軍被馬蹄踩過才留有一個馬蹄印。你把河蟹的胃翻過來仔細看,那裏麵還有王君可的小小頭像呢。剔除傳說的虛幻煙霧,也可窺探出幾分曆史的真實。這證明在唐代,這裏曾駐紮大批軍隊,並且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也發生過平民百姓的漁獵生活。
大窪縣唐家農場有一處大堡子遺址,傳說是當年唐王東征登陸處—一黑風關。堡的建立,也是明代衛所製的產物,中原統治者為了加強邊防,鞏固封建統治,推行以軍領政的製度,衛、所、堡遍及海陸邊防各地。該堡正處於遼東灣靠近雙台子河及清水溝入海口,扼水上交通要衝。
明朝正統年間(1436—1449),蒙古瓦剌部落及女真族不斷壯大,嚴重威脅了明王朝的統治。為了防禦侵擾,明朝統治者修築了史稱“遼東邊牆”的遼東長城,與秦漢時修築的萬裏長城的東端山海關相連結,綿延至鴨綠江口而止。“遼東邊牆”從北鎮境過繞陽河後,進入盤山縣大荒農場的四台子。夯土長城向東延伸,過得勝入高升境內,再過二台子到高升鎮(明代鎮武堡城),並由此繼續往東南,一直到古城子鄉古城子村(明代西寧堡城),又由此往東南1公裏到三岔關,最後由三岔關過遼河進入海城境內。在盤錦境內這段的遼東邊牆全長59公裏,被盤錦當地群眾稱之謂“邊壕”、“邊道”、“邊牆”等。山海關外近千裏的長城,是一道保衛北京的重要屏障。但它用來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作用並沒有完全達到。明天啟二年,清太袓努爾哈赤率部西渡大遼河,進攻西寧堡,明守城將領率軍三千與之拚殺,最後明軍因彈盡糧絕而失守。此役為清兵入關前一大勝仗,正是以這樣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勝利為奠基,他們逐步打敗明軍和李自成的農民軍而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建立了清王朝。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舊曆甲午年),朝鮮發生東學道暴動,國王李熙請求宗主國清朝派兵戡亂。此時極具擴張野心的日本便乘機借口保護使館,出兵朝鮮。7月,日軍對中國陸海軍發動突然襲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9月,中國陸軍在平壤、海軍在黃海受挫。戰爭持是日軍開戰以來的最大一次用兵(三個師團,兩萬多人)。愛國將領宋慶、馬玉昆率軍在遼河西岸頑強阻擊倭寇,兩千多名勇士捐軀。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河水,“捐軀赴國難,誓死忽如歸”,書寫了近代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篇章。1999年,盤錦市人民政府、大窪縣人民政府為戰歿者重修青塚,殉國將士得以魂歸九泉。
在晚清時代,一係列的不平等條約、腐敗的滿清政府、暴虐的殖民主義者,給盤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百姓苦不堪言。1904年,日本、沙俄兩個帝國在中國的領土上大打出手。由於當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竟然持中立的態度。一時間,在劃定的區域內,炮火連天,魚雷橫飛,橋傾楫摧,血流漂櫓。趁著彌天大霧,落荒而逃的兩艘沙俄軍艦——“震海侯號”與“勇敢號”,從大遼河口鑽了進來,想在中立國的營盤內逃過對手的追殺。但是,踐踏別人的家園,似乎遭到了天譴,大河汊水下的沙洲和心灘阻止了入侵者的惡行。擱淺戰艦上的沙俄水兵斷了給養,用金條換當地百姓的雞蛋和地瓜以填饑腸。耐不了多久,俄兵棄船上岸,又被日本騎兵追上,全部慘死在馬刀之下。如今,“震海侯號”鐵甲艦已在大煉鋼鐵的年代化為烏有。重見天日出土10年的“勇敢號”戰艦靜靜地停臥在盤錦市湖濱公園深處,可以算作這個年輕城市最大的文物了。麵對來來往往圍觀的遊人,它訴說著並不很遙遠的悲槍往事 劉春斌張衍偉馬秉樞高明興繪畫辰;口倉辦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