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修之道,重要的是力量還是速度?這似乎是自古以來的問題,各方對此回答不同,由此形成分歧和對立。不是說人多就是對的,又或者本沒有對錯,在學術的世界裏,真理是可能掌握在少數人手裏的,當然,其他地方也一樣。
在修煉世界中,雙方都采用過“極端思想”,即“極致的力量”與“極致的速度”,前者認為當自身的力量達到極致,一招之間便能將對手毀滅,甚至是完全不能對方對自己造成傷害;後者認為當速度達到極致,便能輕易閃避對方的所有攻擊,同時無線地對對方造成傷害。應該說,這是雙方很經典的推論,也都有存在的可能,雖然那種可能或許沒辦法在武俠的世界裏展現;作為古代武道分歧的延續,宗門間的這種嚐試未嚐不可。
要證明己方的論斷,就需要不斷地探索、辯駁、實踐等,即便是武林中可能缺少相應的資源與文明技術條件……
羅蘭:“同時注重力量和速度不行麼?”
張揚:“不,應該說有其他的限製。”
張忍:“是的,假設一個人有四十年時間學武,一個用二十年時間修煉內功再用二十年時間修煉招式的人是絕對不及四十年全部修煉內功的人——深厚的內功,決定著無論是力量或者速度都遠勝於對方,根本不會給對方使用招式的機會。
理論上來說,確實在武道之中不能缺少力量,也不能缺少速度,可是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一般同等資質、努力下專精者勝於博學者數倍!因為後者優勢不突出,這就是最大的缺點。團隊中,或者正式的任務中,專精者也要遠勝於博學者。
所以,武修之道爭論的重點是力量和速度,哪一個更重要?”
羅蘭:“……”
張揚:“那麼,這次打算怎麼區分呢?辯駁?比試?沒記錯的話,每次的武林大會都要排出各個宗門的位次,是對之前宗門發展的綜合總結,影響到下次武林大會期間的地位和對武林事務的話語權。”
張忍:“這個要看你們白駒劍派的安排了,很大程度取決於你們。”
白蓮:“嗬嗬,幾乎是一百三十年才輪到一次的武林大會,白駒劍派怎麼可能不精心準備呢?一定不會讓你們失望的,辯駁、比試都有。不過聽說之前劉徹想要看看各個錘宗的實力呢,相信這也是更多人所期待的,畢竟,武學的學術也實在太空洞了,現在的年輕人大概不願意在這上麵花費時間。爭強好勝,我們是比不上了,不過,也正因為他們是年輕人啊……”
張揚:“果然是要先進行比試麼?劉徹那邊的事我也有所聽聞,不過似乎跟劍係宗門沒什麼關係?”
白蓮:“也不能這麼說,是吧?熊羆長老?”
旁邊的熊羆不淡定,一直是武癡的他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麼?雖然他的心機不算差,跟白蓮等人相比還是有差距的,尤其是白蓮,即便是張揚都覺得要小心白蓮,反正他呆在白駒劍派就是為了內功和複仇!默不作聲,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白蓮是在為他解圍,雖然同是也是利用。合則兩利,分則兩害,隻是熊羆處於被動的一方……
泰嶽:“白蓮掌門,那就盡快開始吧。”
白蓮:“好吧,武林大會,進入比試階段。”
所謂武林大會,怎麼可能沒有比武的階段?對弟子是展現自己的實力與潛力,得到武林中的名聲與自己宗門內的地位與待遇;對宗門而言,就是展現宗門實力和宗門信念,也就是宗門所信奉的武學學術。偶爾也會有弟子挑戰長老或者長老間的對決,那一般比較少。
比試包括兩部分,擂台賽與混戰。
前者是設置六個擂台,主要是劍係、錘係的對抗,錘係各有七人;劍係則是考慮宗門數量做出些平衡,前三強的劍係宗門白駒劍派(直劍)、捭闔劍派(巨劍)、月光劍派(太刀)各有七人,其餘劍派各有六人;算是不平衡中的平衡。最後留在擂台上的是劍係宗門弟子還是錘係弟子,以數量區分劍係的“速度”理論更強還是錘係“力量”理論更強,每係宗門之間也靠弟子的勝點數區分強弱,弟子也靠勝點區分貢獻大小——所謂勝點指的是每次擂台比試之後獲得的積分,初次勝利三點,最後還在擂台上者五點,其餘每場勝利是一點。
混戰則是無關人數,除了入場時間之外沒有限製,留下最後一人得到二十點勝點。這邊戰鬥是反應武林中的勢力強弱與勢力關係,或者是處理一些其他的事,一般會出現長老,不論是長老之間的角逐還是弟子向長老的挑戰;不過一般混戰在擂台之後,這樣參加擂台的弟子也能看情況參加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