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人們創造了比以往時代更多的物質財富,也享用了更多的消費產品,這樣的生活似乎非常幸福。但是,人們也感到社會競爭更加激烈,生存環境更加惡劣,生活變得越來越令人焦躁不安,人們依然沒有充分的幸福感。人們在追求並獲得某些東西的同時,也喪失了很多寶貴的東西,如何評價人類生活的得與失呢?一百多年前的叔本華已經開始思考這一問題了。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德國著名悲觀主義哲學家,唯意誌論的創始人。在他生活的70多年中,他有得有失,對各種人生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對人生持有悲觀主義態度,但這並非由於貧困而悲觀,而是身在富貴卻嫌惡庸俗市儈生活的態度。無論他的個人生活,還是學術生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叔本華於1788年2月22日出生於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他的父親是一位能幹的富商,一心希望兒子長大後從商,以繼承家業,他的母親是名噪一時的小說家,全家於1793年遷往漢堡居住。叔本華早年跟隨父母周遊歐洲,學習經商,到過荷蘭、英國、法國、瑞士、奧地利、意大利等國。他在遊曆生活中對人文知識產生了廣泛的興趣,逐漸誌在學術。但是父親無視兒子的誌向,再三要求他從商,在1805年將他安置到漢堡一家貿易行見習。叔本華在貿易行接受了三個月商業訓練,期間父親突然去世,他在母親的應允下結束了商業學習。

父親死後,叔本華暫時滯留漢堡一段時間,學習希臘文和拉丁文,攻讀希臘古典著作;母親則帶著他妹妹前往魏瑪居住,從事小說創作、舉辦文藝沙龍。叔本華後來也來到魏瑪,還在文藝沙龍中結識了大文豪歌德。叔本華對待父母兩人的態度完全相反:雖然父親強迫他學習經商,但他非常懷念父親的人格,感激父親對自己的培養、教育;雖然母親讓他棄商從文,但是他與母親感情不合,甚至將父親之死遷怒於母親。叔本華終於在繼承大筆遺產後,開始了獨立生活。

1809年,叔本華入讀哥廷根(Goeffingen)大學,除研習醫學外,還兼習哲學、物理學、植物學、天文學、數學、曆史、音樂等諸多知識。1812年,叔本華決定改學哲學,轉往新成立的柏林大學,但對該校深感失望。1813年,他將博士論文《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提交給耶拿大學,獲受哲學博士學位。

1813年11月,叔本華回到魏瑪居住,但他與母親的感情已然淡漠,他不堪忍受母親的社交生活,母親也無法忍受他的抑鬱性情,兩人隔閡加深,最後關係決裂。此次魏瑪生活使叔本華得以結識東方學者弗·邁耶爾(F.Mayer),在其介紹下,叔本華讀到拉丁文版的《奧義書》,開始了解古印度哲學。

1814年,叔本華離開母親,遷往德累斯頓居住,繼續研究古印度哲學,他從此再未見過母親。四年後,叔本華完成了他最重要的著作《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時年僅30歲。叔本華對此書寄以厚望,還自豪地向出版商推薦該書;但這部書出版後,並沒有引起轟動,一年半時間內隻賣出了大約一百冊,大部分都成為廢紙。著書失敗使他非常傷心,但他堅信自己必將成功。此後,叔本華到意大利遊曆,結識了一位貴婦人,與她有過熱烈的戀愛生活,但叔本華終其一生並未結婚。

1820年,《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使叔本華在柏林大學謀得一個講師席位。叔本華在試講時就與同在該校的黑格爾展開爭論,之後他在教學中繼續與黑格爾較量。他故意把上課時間安排得跟黑格爾相同,但是最多時隻有兩三個學生選習他的課程,而黑格爾的課堂卻人數爆滿。叔本華隻好撤消課程、辭去教職,他到外地遊曆兩年後又回到柏林居住,過得鬱鬱寡歡。

1831年8月柏林爆發鼠疫,叔本華逃離柏林,搬至法蘭克福。在此後隱居的20多年中,叔本華致力於研究佛教思想和古印度哲學,為其悲觀主義作論證。他在1836年發表《論自然界中的意誌》,利用自然科學的新發現來維護自己的學說;又在1841年發表《作為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論述道德的意誌基礎。1844年,他完成《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版,仍然沒有引起注意,盡管他不要稿費,定價極低,但購者甚少。

1851年,他完成了對《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作補充與說明的論文集《附錄與補遺》,隻有一家小出版社願意出版,報酬為十本樣書,但這本書卻引起轟動,使他獲得了聲譽。人們發現叔本華早已說出了壓抑在他們內心的欲念和想法,終於承認了叔本華的哲學智慧。

1858年,叔本華拒絕擔任柏林皇家科學院院士,在70歲生日時收到來自各地的賀電。1859年,《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發行,受到前所未有的歡迎。1860年9月21日,叔本華因肺炎去世,葬於法蘭克福市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