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武學境界下(1 / 3)

第九重境界具足一切武學非武學,自由出入於一切武學非武學,超越一切武學非武學,連無我也要超越,連超越本身也要超越,超越到沒有超越也沒有非超越的境界,達摩祖師的境界。

從最究竟至極的意義而言,獨孤求敗的境界終究遜了一籌,因為他還有以無劍勝有劍之心,還有勝負之分,所以他還有心去“求”敗,還沒有超越武學。

按照無名老僧的說法就是還有“武學障”

“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天下更無抗手,無可奈何,惟隱居深穀,以雕為友。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

如果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他應該一無所求。由於有勝負心,也就是有武學障,因此不能徹底破除對無劍的執著,故其無劍歸根到底隻是有劍而已,所以,獨孤求敗最終仍然是劍魔。

獨孤求敗的劍塚就相當於謝曉峰的藏劍廬,但謝曉峰在丁鵬的激發下完成了到無劍的自我超越,而獨孤求敗終究沒有完成自我超越。

黃裳是從大道本源悟出的至高武學,與獨孤求敗由武學入道相反,但境界相類,不過黃裳悟到九陰真經之後仍然有複仇之念,直到所有的敵人全部消失後才徹底沒有了這種念頭,仍然不是至高無上的境界,而獨孤求敗到了天下沒有了敵人的時候仍有勝負之念,就比黃裳稍遜了。

王重陽既是武學大師,又是道家真人,武學非武學平等一如,境界更高。

無名老僧無疑也超越了武學,無名老僧對於武學的認識,境界極為透徹:少林絕技的目的在求殺生,事實上這已經違背了佛學普度一切眾生的本意,也就是無名老僧所說的“大幹天和”。

因此修習少林絕技如果不以佛法化解其戾氣的話,就是入魔;修習的功夫越深,入魔也就越深,也可以說離大道生養萬物的本性也就越遠。“唯佛法越高,慈悲之心越盛,方能修得越多越高的絕技。然而如此修為的高僧,卻又不屑於多學厲害的殺人法門了”。

最高的第八、第九重境界的絕頂高手非僧即道,佛道兩家在絕頂高手中占據絕對優勢。

俗家第一高手為謝曉峰,魔道第一高手為獨孤求敗,邪道第一高手為葵花寶典的作者。

即使位於絕頂下乘境界的黃裳其境界猶在俗家第一高手、魔道第一高手和邪道第一高手之上,可見佛道兩家境界之高。

至於為什麼俗家高手很難踏入絕頂境界,最根本的原因顯然是,就心性修持的境界而言,俗家高手與佛道兩家的大師相比畢竟還有一定差距,而武學修習到極上乘的境界之後實際上就是修心。至於魔道和邪道高手不識本心本性甚至喪失本心本性,就更難以達到絕頂境界了。

絕頂高手都已經超越了武學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至上境界,也就是說,他們都已不再局限於用武學來勝過別人,因為他們心中都沒有了敵人。他們主要是以德化人,或者說,他們隨緣任運,自由的運用以德化人和以武服人的方式為眾生謀福利。

即使在以武服人、降魔衛道的時候也沒有敵我之念,因為降魔就是度魔。化度與降伏都是救度眾生,善者化度之,惡者降伏之,方式有別,本性不二,

“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乃善相,金剛為惡相,但都是佛心,都是佛性,本質上沒有分別。

按天台宗“性具說”,性善性惡皆性中本具,本性一如,性善固為佛祖普度眾生之方便,性惡亦為無礙大用,同為普度眾生之方便。降伏直至殺死惡人不僅不是破殺生之戒,相反還是行善積德的慈悲之行,《大般涅盤經》明言:對擾害眾生者,殺之十車都無罪報。郭靖殺死蒙古官兵很多,但被百姓推為萬家生佛,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