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由九部小說構成的題為“小木屋”的係列小說,是美國一個拓荒者家庭的女兒根據早年的經曆寫成的。這位作者,羅蘭·英格斯·懷德(Laura Ingalls Wilder,1867—1957),在已經六十五歲時才開始寫作,經過十餘年陸續完成了它。自一九三二年出版第一部《大森林裏的小木屋》,到一九七一年最後一部《新婚四年》作為羅蘭的遺稿出版,曆時四十年。
《小木屋》係列小說已經成為現代兒童文學的經典之作,它不僅被翻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出版,為各國青少年讀者所喜愛,還產生出眾多的文化副產品。迄今為止,它已被改編成各種形式的故事,拍成係列電視劇和多部電影。作者生活過並在小說中描寫過的地方——威斯康星州大森林和堪薩斯州大草原上的小木屋、達科他州銀湖岸邊的農莊、德斯密特鎮的舊居,已成為著名的曆史遺跡,每年迎來成千上萬的訪問者。
《小木屋》係列小說講述了怎樣的故事呢?
南北戰爭期間,美國國會於一八六二年頒布了《宅地法案》,拓荒者可以申請獲得公有土地(放領地),從而開創了西部大開拓的壯闊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羅蘭一家開始了拓荒者的生活,而幼小的羅蘭則在這一生活曆程中成長起來。
第一部小說《大森林裏的小木屋》描寫幼年的羅蘭和爸、媽、姐姐瑪麗、小妹妹琳琳一起,生活在威斯康星州佩平鎮附近大森林裏的一幢小木屋裏。一年四季,大自然景象變化無窮,家庭生活溫馨而甜蜜,爸打獵、種地,媽料理家務、照料孩子,爸閑下來就給孩子們講故事、拉琴、唱歌,親戚們交往、互助、聚會,樂趣無窮。
第二部小說《農莊男孩》的主角是少年阿曼樂,後來成為羅蘭的丈夫。他住在紐約州北部的一個農莊裏,他幫助父親勞動,擠牛奶、犁田、剪羊毛、收玉米,並渴望自己能擁有一匹小馬,最後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這部小說描寫了阿曼樂怎樣形成了勤勞、堅毅、正直的性格。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係列中的第三部小說,也被人們視為《小木屋》係列的代表作。在開拓新生活的期望的鼓舞下,父母親帶著不滿七歲的羅蘭和姐姐妹妹,駕著大篷車離開了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他們經過明尼蘇達州、艾奧瓦州和密蘇裏州,駛過結冰的湖麵、渡過激流、攀登懸崖,到達堪薩斯州大草原。他們建起小木屋,在獨立鎮附近定居下來。爸開墾荒地、打獵,一家人抵抗過狼群的襲擊,躲過草原大火,挨過熱病的生死關頭……因為當時印第安人保留區不向定居移民開放,他們不得不選擇離開。
羅蘭一家離開堪薩斯州大草原後,經密蘇裏州、艾奧瓦州,到達明尼蘇達州。第四部小說《梅溪邊》描述了羅蘭一家開頭怎樣暫居在梅溪邊一個洞穴似的土屋裏,後來才建起木板屋,過起了新的農耕生活,羅蘭也開始上學了。突如其來的蝗蟲災害毀掉了莊稼,爸不得不出門做工,他們還經曆了大火和暴風雪,但這一切都打不垮他們。
不過,梅溪邊的生活並不如意,收成不好,負了債,瑪麗又因病失明了。爸決定到達科他州去做一份鐵路工程的工作,並希望能申請到一片放領地,由此開始了第五部小說《銀湖岸邊》。羅蘭第一次坐了火車,看到了工人修建鐵路的情景。他們定居在銀湖岸邊,不久工程結束,嚴冬即將來臨,他們隻得暫住在銀湖北岸測量員的房子裏,後來搬進鎮裏。爸終於艱難地得到了草原沼澤地帶的一片放領地,新生活又開始了。
第六部小說《好長的冬天》描寫羅蘭一家獲得銀湖岸邊放領地後,開始歡樂地勞作。不久,為了躲避即將降臨的大風雪,又搬進鎮裏。阿曼樂先從紐約州遷到明尼蘇達大農場,後來也為了在西部獲得墾殖的土地,來到了鎮上。接著是長達數月的嚴冬,零下四十攝氏度的酷寒,鐵路被雪阻斷,小鎮與外界隔絕,食物和燃料殆盡。阿曼樂和另一個男孩冒著生命危險出鎮找回糧食,幫全鎮人渡過了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