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長眠紅場(1 / 1)

1923年3月10日,列寧第三次腦溢血發作,連口授能力也喪失了。這次發病最為嚴重,而且似乎沒有減退的跡象。列寧預感到不幸即將發生,所以當別人安慰他時,他回答說:“不,這是預備鈴。”

5月中旬,病中的列寧被送回哥爾克村。為使列寧恢複健康,俄共和蘇聯政府派最好的醫生為他治療,經過幾個月的精心治療,他的健康狀況有所好轉。他逐漸恢複了簡單的說話能力。10月,他甚至能拄著手杖在房間裏走動幾步。有時,他還能翻閱報紙,指著上麵的幾篇文章,請別人讀給他聽。看到列寧的身體一天天地在康複,人們緊繃(beng)的心,似乎可以鬆下來了。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不幸降臨了。

10月18日,列寧乘車回莫斯科,看望了自己居住過的房間、人民委員會的會議廳、在克裏姆林宮的書房,還順便參觀了農業展覽會,遊覽了市容。

1924年1月21日,列寧早晨醒來,覺得很不舒服,不想吃東西。經過大家的勸說,才勉強吃了一些,然後躺下休息。醫生們發現他的呼吸已經沉重而不規則。他還跟前些天一樣,請妻子繼續給他念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小說《熱愛生命》。聽著,聽著,列寧閉上了眼睛,心髒停止了跳動。

1月23日,運送列寧遺體的靈車從他居住的哥爾克村緩緩向莫斯科開去,沿途站滿了成千上萬為他送行的工人、農民、士兵、老人、婦女和兒童。在刺骨的寒風中,人們哭著、喊著,跟在靈車後麵奔跑著。他們那種為失去自己領袖的無限悲慟的場麵,令現場采訪的西方國家的記者,也無不為之動容。

雖然列寧在生前留下遺囑,他死後要與父母一同葬在家鄉。但是俄共(布)中央和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為了滿足蘇聯人民對列寧的懷念之情,決定把彼得格勒改名為列寧格勒,在莫斯科紅場建造列寧墓,永久保存列寧的遺體供瞻仰。經過三天搶建,一座木結構的臨時性陵墓就落成了。

1924年1月27日是一個晴朗而寒冷的日子。載著列寧遺體的靈柩(jiu)從工會大廈移到了紅場。成千上萬的莫斯科市民聚集在紅場和附近的街道上,參加列寧的葬禮。當列寧的靈柩緩緩地放入陵墓時,莫斯科及全國成千上萬座工廠和火車的汽笛都“嗚嗚”嘶鳴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