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子(1 / 2)

羅浮山,一座得名頗為傳奇道教名山,相傳古時隻有羅山,後浮山從東海浮來,以鐵橋峰於羅山相連。登上羅浮山,拾階而上,便會發現一座單拱石橋,麵為青麻石條砌成,柱頭均雕有花紋承四方,其取名為“會仙橋”。相傳紹聖元年大文豪蘇東坡到羅浮山,酒後巧遇一村姑,詩興大發,吟道:“尋幽探勝入羅浮,乘醉策杖覓歸途。雨後山花香更美,村姑回眸勝仙姑。”村姑見其放肆,回敬道;“東坡遊罷過西湖,醉酒邀月做狂徒。是非隻為多開口,記得朝廷貶你無。”東坡頓時心頭一驚,知遇仙姑,待回頭尋找時,卻突然傾盆大雨,溪水暴漲衝走了回去的木橋,正巧鐵拐李路過,把鐵拐變作一座橋,讓蘇東坡過了溪。後人為紀念蘇東坡於何仙姑、鐵拐李相遇而建此橋,取名“會仙橋”。羅浮山是道教名山,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建有九觀十八寺二十八庵,四百三十二座大小峰巒,九百八十多處飛瀑流泉七十二個石洞山房,道教文化深厚,至今流傳著眾多美麗故事。

羅浮山被稱為“嶺南第一山”,傳說山中曾居住過眾多的仙人,其中有被稱為“南海第一尊神”的黃大仙。黃大仙在東南沿海,港澳台地區,為人普遍信仰,尋常百姓家也樂意祭拜他。黃大仙在道教中的形象猶如佛教中的濟公,雖然放蕩不羈、逍遙快活,但幫助貧民百姓卻從不懈怠。傳說黃大仙成就地仙之後,出了行醫濟世,治病救人以外,還有著超乎常人的神功。對那些仗勢欺人的惡霸強盜,他能施展法力,除暴安良。以至於很多當地村民至今也仍然認為黃大仙就在山中,而是化身成陌生人或者花鳥魚蟲,解救苦難人於水火之中。羅浮山的衝虛觀,頗具來曆,他為香港黃大仙的祖庭。傳說黃大仙曾跟葛洪仙師在羅浮山修道。葛洪飛升仙界後,黃大仙服用了葛洪給他留下的仙丹,但因功力不足,未能飛升,而成了一個長生不老的“地仙”,逍遙人間,救苦救難。

仙師葛洪的成長也與羅浮山結下了不解的淵源。在羅浮山他完成了采藥救人、煉丹、著書這幾件人生大事。傳說葛洪出生於江南破落世家貴族,自幼習讀經史,學習刻苦。民間流傳著“葛洪苦讀”的故事。葛洪家裏多次遭遇火災,藏書都被焚燒一空,他便背著書箱四處借書抄寫。葛洪年紀輕輕就已經博學多聞,文韜武略兼備,曾在朝廷任職將軍,但他不好高官厚祿,卻喜鑽研神仙導養之法,四十八歲時於其妻鮑姑隱居羅浮山中,建起茅庵,采集草藥,著書立說,煉丹修道,治病救人,深受羅浮山一帶民眾愛戴,他在山上總結煉丹經驗,撰寫的《抱樸子·內篇》,確定了中國神仙理論體係,同時也豐富了道教思想內容。一天,葛洪稱他將要到很遠的地方尋找師傅,他熏香沐浴,衣冠整潔的走出庵門,手持寶劍口誦經文,登仙而去。百姓得知葛洪仙逝,紛紛趕來悼念,隻見葛洪遺留的道袍,霎時化成碎片,變成許多色彩斑斕的蝴蝶盤旋而起,聚於一個天然石洞中,這便是現在羅浮山上的景點衝虛觀、黃龍觀、九天觀等道觀,都是現在羅浮山上的名勝。好一做神奇的羅浮山!而我們的主人公就出生在這座神奇的羅浮山腳下。。。